上与陆贽语及乱故,深自克责。贽曰:“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上曰:“此亦天命,非由人事。”贽退,上疏,以为:“陛下志壹区宇,四征不庭,凶渠稽诛,逆将继乱,兵连祸结,行及三年,征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诛求之困。是以叛乱继起,怨讟并兴,非常之虞,亿兆同虑,唯陛下穆然凝邃,独不得闻,至使凶卒鼓行,白昼犯阙,岂不以乘我间隙,因人携离哉!陛下有股肱之臣,有耳目之任,有谏诤之列,有备卫之司,见危不能竭其诚,临难不能效其死。臣所谓致今日之患,群臣之罪者,岂徒言欤!圣旨又以国家兴衰,皆有天命。臣闻天所视听,皆因于人。故祖伊责纣之辞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数纣之罪曰:‘乃曰吾有命,罔惩其侮。’此又舍人事而推天命必不可之理也!《易》曰:‘视履考祥。’又曰:‘吉凶者,失得之象。’此乃天命由人,其义明矣。然则圣哲之意,《六经》会通,皆谓祸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盖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自顷征讨颇频,刑网稍密,物力耗竭,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上自朝列,下达蒸黎,日夕族党聚谋,咸忧必有变故,旋属泾原叛卒,果如众庶所虞。京师之人,动逾亿计,固非悉知算术,皆晓占书,则明致寇之由,未必尽关天命。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何忧乎乱人,何畏乎厄运!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祆氛,旋复宫阙而已!”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二十八 · 唐纪四十四
译文:资治通鉴中,我与陆贽谈论过去的混乱,深感自责。陆贽说:“到今天的灾难,都是群臣的罪过。”皇帝说:“这也是天命,非人事所能左右。”

注释:1. 资治通鉴: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1. 卷二百二十八:资治通鉴的某个章节编号。
  2. 唐纪四十四:唐朝的第四十四个年号记录,这里指的是唐代的某个历史时期。
  3. 上:皇帝,指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
  4. 陆贽: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曾任宰相等职。
  5. 致今日之患,皆群臣之罪也:意思是到现在的灾难,都是群臣的过错。
  6. 陛下志壹区宇,四征不庭:陛下的志向只有一个国家,四方征伐不顺服的敌人,没有敌人可以称臣。
  7. 凶渠稽诛,逆将继乱:凶恶之徒被消灭,但新的叛乱即将发生。
  8. 兵连祸结,行及三年,征师日滋,赋敛日重:战争连绵不断,祸害接连不断,征召的军队日益增多,征收的赋税也越来越重。
  9. 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诛求之困:旅行的人有了危险的担忧,居住的人承受着征收的负担。
  10. 至使凶卒鼓行,白昼犯阙:以至于让凶恶的士兵肆无忌惮地行动,公然闯入宫门。
  11. 岂徒言欤!圣旨又以国家兴衰,皆有天命:怎么能只是说说呢?圣旨又说国家的兴盛和衰落都有天命。
  12. 祖伊责纣之辞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武王数纣之罪曰:‘乃曰吾有命,罔惩其侮。’此又舍人事而推天命必不可之理也!《易》曰:‘视履考祥。’又曰:‘吉凶者,失得之象。’此乃天命由人,其义明矣。然则圣哲之意,《六经》会通,皆谓祸福由人,不言盛衰有命。盖人事理而天命降乱者,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命降康者,亦未之有也。自顷征讨颇频,刑网稍密,物力耗竭,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上自朝列,下达蒸黎,日夕族党聚谋,咸忧必有变故,旋属泾原叛卒,果如众庶所虞。京师之人动逾亿计,固非悉知算术,皆晓占书,则明致寇之由,未必尽关天命。臣闻理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因多难而兴邦。今生乱失守之事,则既往不可复追矣;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何忧乎乱人,何畏乎厄运!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祆氛,旋复宫阙而已!”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一篇奏疏。白居易通过这篇奏疏向皇帝表达了他对当时国家局势的看法和担忧,同时也对皇帝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鼓励。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