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蝗遍远近,草木无遗,惟不食稻,大饥,道殣相望。
◎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
春,正月,丁酉朔,赦天下,改元。

癸丑,赠颜真卿司徒,谥曰文忠。

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遽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它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擅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夷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止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解。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可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高,恕己之孙也。

诗句:是岁蝗遍远近,草木无遗,惟不食稻,大饥,道殣相望。

译文:这一年,蝗虫遍布远近,草木都被吃光了,只有不吃稻子的蝗虫,人们大饥荒,道路上都是饿死的尸体。

注释:是岁:这一年。 蝗遍:蝗虫遍布。 远近:四面八方。 草木无遗:所有的草木都被吃光了。 惟:只有。 不食稻:不吃稻子。 道殣相望:道路上都是饿死的尸体。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唐朝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大旱灾荒的惨状,反映了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和苦难生活的悲惨景象。诗中的“是岁”表明了时间的紧迫性和事件的严重性;“蝗遍远近”则形象地描绘了蝗害的范围之广;而“草木无遗”,进一步突出了灾害的严重程度,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的绝望。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有力的对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社会动荡、百姓疾苦的情景,从而对诗人表达的同情与忧虑有了更深的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