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佐之丧,将佐匿之,称疾请代,上亦为之隐,遣使即军中问:“以陕虢观察使吴氵奏为代可乎?”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皆以为便,然后除之。氵奏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将发,军中请备仪仗,瑗不许,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将士怒。玄佐之婿及亲兵皆被甲,拥玄佐之子士宁释缞绖,登重榻,自为留后。执城将曹金岸、浚仪令李迈,曰:“尔皆请吴凑者!”遂呙之。卢瑗逃免。士宁以财赏将士,劫孟介以请于朝。上以问宰相,窦参曰:“今汴人指李纳以邀制命,不许,将合于纳。”庚寅,以士宁为宣武节度使。士宁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附己,托言巡抚,至宋州,以都知兵马使刘逸准代之。逸准,正臣之子也。
乙未,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贬窦申锦州司户。以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憬,仁本之曾孙也。
”`
刘玄佐之丧,将佐匿之,称疾请代,上亦为之隐,遣使即军中问:“以陕虢观察使吴氵奏为代可乎?”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皆以为便,然后除之。
氵奏行至汜水,玄佐之柩将发,军中请备仪仗,瑗不许,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
将士怒。玄佐之婿及亲兵皆被甲,拥玄佐之子士宁释缞绖,登重榻,自为留后。执城将曹金岸、浚仪令李迈,曰:“尔皆请吴凑者!”遂呙之。卢瑗逃免。
士宁以财赏将士,劫孟介以请于朝。上以问宰相,窦参曰:“今汴人指李纳以邀制命,不许,将合于纳。”庚寅,以士宁为宣武节度使。
士宁疑宋州刺史崔良佐不附己,托言巡抚,至宋州,以都知兵马使刘逸准代之。逸准,正臣之子也。乙未,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贬窦申锦州司户。以尚书左丞赵憬、兵部侍郎陆贽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憬,仁本之曾孙也。
诗:
- 第一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是这首诗的内容出处,表明这是关于唐代历史事件的记录。
- 第二句:“刘玄佐之丧”,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体——刘玄佐的死亡。
- 第三句:“将佐匿之”,描述了刘玄佐死前的情况,将帅和下属隐瞒了这一事实。
- 第四句:“称疾请代”,揭示了他们将帅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请求替换刘玄佐的行为。
- 第五句:“上亦为之隐”,表明德宗皇帝对此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 第六句:“遣使即军中问”,德宗派遣使者到军中进行询问。
- 第七句:“以陕虢观察使吴氵奏为代可乎?”具体询问了让吴凑来替代刘玄佐的可能性。
- 第八句:“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皆以为便”,监军孟介和行军司马卢瑗都同意这一提议。
- 第九句:“然后除之”,德宗最终任命了吴凑。
- 第十句:“氵奏行至汜水”,“氵奏”是吴凑的字,他前往汜水执行任务。
- 第十一句:“军中请备仪仗”,当吴凑到达时,士兵们要求准备仪仗。
- 第十二句:“瑗不许”,监军孟介不同意。
- 第十三句:“又令留器用以俟新使”,“留器”指的是武器或财物。
- 第十四句:“以待新使”,这些物品被用来等待新的使者来代替吴凑。
- 第十五句:“将士怒”,士兵和将领对此感到愤怒。
译文:
德宗皇帝在得知刘玄佐去世的消息后,表面上装作不知情。他派遣使者到军中向吴凑询问是否可以让他来接替刘玄佐的职务。监军孟介与行军司马卢瑗都表示赞同这一提议。因此,在德宗皇帝的默许下,吴凑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并前往汜水执行职责。然而,当吴凑抵达汜水时,士兵们要求准备相应的礼仪,但监军孟介拒绝了这一要求,并指示留下武器和财物以等候新的使者。士兵们对此非常愤怒,而吴凑则通过提供财富和奖赏来安抚将士情绪。最终,在吴凑的请求下,德宗任命他为宣武节度使。同时,因为担心汴州的李纳会威胁到中央政权,德宗决定接受吴凑的请求。
赏析:
这首诗详细记录了德宗如何处理刘玄佐之丧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德宗似乎对此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实际上他通过派遣使者询问、调整军队的装备等手段,巧妙地利用了将帅们的私人利益,从而确保了自己的权威不受挑战。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展示了德宗的手腕和策略,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