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窦参恶左司郎中李巽,出为常州刺史。及参贬郴州,巽为湖南观察使。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遗参绢五十匹,巽奏参交结籓镇。上大怒,欲杀参,陆贽以为参罪不至死,上乃止,既而复遣中使谓贽曰:“参交结中外,其意难测,社稷事重,卿速进文书处分。”贽上言:“参朝廷大臣,诛之不可无名。昔刘晏之死,罪不明白,至今众议为之愤邑,叛臣得以为辞。参贪纵之罪,天下共知;至于潜怀异图,事迹暧昧。若不推鞫,遽加重辟,骇动不细。窦参于臣无分,陛下所知,岂欲营救其人,盖惜典刑不滥。”三月,更贬参驩州司马,男女皆配流。上又命理其亲党,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参既蒙宥,亲党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党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从之。上又欲籍其家赀,贽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征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籍。今罪法未详,陛下已存惠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时宦官左右恨参尤深,谤毁不已。参未至驩州,竟赐死于路。窦申杖杀,货财、奴婢悉传送京师。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初,窦参恶左司郎中李巽,出为常州刺史。及参贬郴州,巽为湖南观察使。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遗参绢五十匹,巽奏参交结籓镇。上大怒,欲杀参,陆贽以为参罪不至死,上乃止,既而复遣中使谓贽曰:“参交结中外,其意难测,社稷事重,卿速进文书处分。”贽上言:“参朝廷大臣,诛之不可无名。昔刘晏之死,罪不明白,至今众议为之愤邑,叛臣得以为辞。参贪纵之罪,天下共知;至于潜怀异图,事迹暧昧。若不推鞫,遽加重辟,骇动不细。窦参于臣无分,陛下所知,岂欲营救其人,盖惜典刑不滥。”三月,更贬参驩州司马,男女皆配流。上又命理其亲党,贽奏:“罪有首从,法有重轻,参既蒙宥,亲党亦应末减。况参得罪之初,私党并已连坐,人心久定,请更不问。”从之。上又欲籍其家赀,贽曰:“在法,反逆者尽没其财,赃污者止征所犯。皆须结正施刑,然后收籍。今罪法未详,陛下已存惠贷,若簿录其家,恐以财伤义。”时宦官左右恨参尤深,谤毁不已。参未至驩州,竟赐死于路。窦申杖杀,货财、奴婢悉传送京师。
译文:
窦参因憎恨左司郎中李巽,被外放为常州刺史。后因窦参贬官郴州,李巽成为湖南观察使。汴州节度使刘士宁送给窦参五十匹绢,李巽奏报窦参交结藩镇。德宗皇帝大怒,想要杀死窦参,但陆贽认为窦参的罪不至死,德宗才停止此想法。后来再次派遣中使告诉陆贽说:“窦参交结中外,他的心意难以揣测。国家的事情重要,你应该迅速提出处置办法。”陆贽上奏说:“窦参是朝廷大臣,如果杀了他,就没有正当的理由。过去刘晏的死亡,罪行没有得到明确的判决,到现在人们议论纷纷,叛臣也能找到理由。窦参的贪婪和放纵,天下人都知道;但他暗地里怀有异心,事情含糊不清。如果不进行审讯,立即加重刑罚,恐怕会造成震惊不安。窦参对于我没有任何关系,陛下也知道,难道是想营救他吗?只是惋惜刑法不公允。”三月,将窦参降职为驩州司马,男男女女都被流放。德宗皇帝又命令调查他的亲信,陆贽上奏说:“罪有首犯与从犯之分,刑罚也有轻重之分,窦参已经获得宽恕,他的亲信也应该减轻处罚。何况窦参刚刚得罪的时候,他的亲信都已经被牵连入狱,人心已经安定下来,请您不要追究。”德宗同意这个建议。德宗还想抄没他的财产,陆贽说:“按照法律,谋反的人全部没收他们的财产,贪污的人只征收他们所犯的罪行。这些都需要先确定罪名然后才能执行刑罚,现在罪法尚未明了,陛下已经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如果现在就抄没他的家产,恐怕会因为财产而损害了正义。”当时宦官对窦参怨恨很深,不断诋毁他。窦参还没有到达驩州,就死在途中。窦申用棍棒打死窦参,窦参的全部财产、奴婢都被传送到京城。
注释:
- 德宗皇帝(贞元八年,壬申年):即唐德宗李适,他是唐朝第八代皇帝。
- 甲申(乙未):指的是农历日期,甲申和乙未都是天干地支组合,用于表示农历月份和日期。
-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中书省的副长官称为侍郎,同平章事则是宰相的一种职称。
- 尚书左丞:尚书省的左丞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官职。
- 执梦冲:执迷不悟的人,比喻固执己见的人。
- 度支转运使:古代负责财政管理的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国家财政部长。
- 班宏:唐朝时期的官员,这里提到他向窦参承诺将来会交给他一个职务作为报酬。
- 度支转运使的正职:指度支转运使原本应该持有的职位或权力。
- 班宏:唐朝时期的官员,这里提到的张滂是由他推荐的。
- 刘士宁:唐朝时期的武将和地方官员,曾向窦参行贿。
- 刘士宁赠予窦参的绢帛:刘士宁为了讨好窦参而赠送给他的财物。
- 参交结籓镇:窦参与藩镇势力勾结。
- 陆贽:唐朝时期的大臣,此处他反对对窦参进行处罚。
- 蔡京:《宋史》中的虚构人物,这里用作例子来说明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通过详尽的叙述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唐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本篇选自卷第二百三十四,记载了窦参与李巽的政治纠纷以及最终的处理结果。文章通过对事件的详细叙述,展示了窦参的贪婪与阴谋以及对国家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反映了陆贽等朝中大臣的正直与坚持原则的精神。此外,文中还涉及了宦官与窦参之间的矛盾,以及宦官对窦参的强烈不满和陷害行为。这些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命运波折,还体现了整个时代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