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举国胜兵之徒,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动则中国惧其众而不敢抗,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蕃丑之统帅专一故也。夫统帅专一,则人心不分,号令不贰,进退可齐,疾徐中意,机会靡愆,气势自壮。斯乃以少为众,以弱为强者也。开元、天宝之间,控御西北两蕃,唯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中兴以来,未遑外讨,抗两蕃者亦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而已。自顷分朔方之地,建牙拥节者凡三使焉,其馀镇军,数且四十,皆承特诏委寄,各降中贵监临,人得抗衡,莫相禀属。每俟边书告急,方令计会用兵,既无军法下临,惟以客礼相待。夫兵,以气势为用者也,气聚则盛,散则消;势合则威,析则弱。今之边备,势弱气消,可谓力分于将多矣。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四 · 唐纪五十
译文:吐蕃举国胜兵,才当中国十数大郡而已。动则中国惧其众而不敢抗,静则中国惮其强而不敢侵,厥理何哉?良以中国之节制多门,蕃丑之统帅专一也。夫统帅专一,则人心不分,号令不贰,进退可齐,疾徐中意,机会靡愆,气势自壮。斯乃以少为众,以弱为强者也。
注释:本诗通过叙述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战争,展现了唐朝在战争中的优势地位和战术上的精妙运用,同时也反映了唐朝内部政治的复杂性。
赏析:此诗通过对吐蕃军队的描述,展示了唐朝在军事指挥和战术运用上的优势。首先,诗歌开篇便指出吐蕃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与中国相比却显得力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军队缺乏统一的领导,使得整个军队在指挥上显得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其次,诗歌中还提到了中国军队在战斗中的优势。由于中国的军力强大,因此在战斗中能够迅速调动兵力,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同时,中国军队还注重战术上的运用,如利用地形、火攻等手段来打击敌人。这些战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战斗效率,还增强了士兵的信心和士气。因此,可以说本诗是一首赞美唐朝军事实力和战术智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