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镇彭城十馀年,军府称治,病笃,累表请除代人。辛亥,以苏州刺史夏卿为徐、泗、濠行军司马。敕下,建封已薨。夏卿,执谊之从祖兄也。徐州判官郑通诚知留后,恐军士为变,会浙西兵过彭城,通诚欲引入城为援。军士怒,壬子,数千人斧库门,出甲兵擐执之,围牙城,劫建封子前虢州参军愔令知军府事,杀通诚及大将段伯熊等数人,械系监军。上闻之,以吏部员外郎李鄘为徐州宣慰使。鄘直抵其军,召将士宣朝旨,谕以祸福,脱监军械,使复其位,凶党不敢犯。愔上表称兵马留后,鄘以非朝命,不受,使削去,然后受之以归。
灵州破吐蕃于乌兰桥。
丙寅,韦士宗复入黔中。
湖南观察使河中吕渭奏发永州刺史阳履赃贿,履表称所敛物皆备进奉。上召诣长安,丁丑,命三司使鞫之,诘其物费用所归,履对曰:“已市马进之矣。”又诘:“马主为谁?马齿几何?”对曰:“马主,东西南北之人,今不知所之。按《礼》,齿路马有诛,故不知其齿。”所对率类此。上悦其进奉之言,释之,但免官而已。
诗句翻译如下:
- 诗句翻译:
- 原文:“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五 · 唐纪五十一”
- 译文: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镇守徐州十数年,军府秩序井然,然而他因病情沉重,多次上表请求更换接任者。辛亥日(29号),朝廷任命苏州刺史夏卿为徐、泗、濠地区的行军司马。夏卿接到命令后,皇帝的诏书到达时,发现张建封已经病逝,而夏卿尚未赶到任所。夏卿抵达彭城时,士兵们愤怒,于壬子日(30号)手持斧头攻击仓库大门,取出甲胄并准备武装自己。他们包围了牙城,劫持了张建封的儿子前虢州参军张愔,让他代理军府事务。夏卿与将领段伯熊等数人进行激烈冲突,最终夏卿被士兵放逐出营。张愔上表称兵马留后,然而夏卿不接受这一头衔,他要求去掉“兵马”二字,才被允许继续担任职位。
- 关键词汇:张建封、夏卿、徐州、行军司马、牙城、留后
- 注释与赏析:该诗描述了徐州地区节度使张建封在病重期间,由于军队秩序混乱而被胁迫至牙城的事件。张建封去世后,其子张愔试图恢复他的官职和军队控制权,但遭到部分士兵的反抗。此事件反映了地方军阀在国家治理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 赏析:
- 背景与影响:张建封是唐代中期的著名将领兼地方官,因其在徐州的政绩而得到重用。他的去世给徐州带来了动荡,也暴露了当时中央集权在地方的实际运作中存在的困难。张建封之子张愔的行动虽然暂时恢复了一些秩序,但也加剧了内部矛盾。
- 文学与历史价值:此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通过诗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朝晚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唐代诗人如何运用自己的文学才华来记录并评论历史事件,从而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 教育意义:这首诗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提醒我们尊重历史事实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在国家治理和个人行为中应遵循的原则。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 相关事件:
- 灵州破吐蕃于乌兰桥:丙寅日(26号),韦士宗重新进入黔中。
- 湖南观察使李鄘:因处理不当,被贬为江陵少尹。
- 人物介绍:
- 张建封: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德宗采纳宰相李泌的建议,合并徐、泗、濠三州,建置徐泗濠节度于此,命张建封接任徐州节度使。
- 韦夏卿:张建封病逝后,由苏州刺史夏卿接任徐州行军司马,接替其职。
- 李鄘:德宗任命李鄘为宣慰使,前往徐州处理军中事务。
- 相关典故:
- 节度使制度:唐代实行节度使制度,由皇帝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军队和行政事务。这种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可能导致地方割据和权力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