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党项自永泰以来居于石州,永安镇将阿史那思暕侵渔不已,党项部落悉逃奔河西。

诸军讨吴少诚者既无统帅,每出兵,人自规利,进退不壹。乙未,诸军自溃于小溵水,委弃器械、资粮,皆为少诚所有。于是始议置招讨使。吐蕃众五万分击南诏及巂州,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御之,吐蕃无功而还。
◎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八零零年
春,正月,乙巳,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与吴少诚战,皆不利而退。夏绥节度使韩全义本出神策军,中尉窦文场爱厚之,荐于上,使统诸军讨吴少诚。二月乙酉,以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十七道兵皆受全义节度。

宣武军自刘玄佐薨,凡五作乱,士卒益骄纵,轻其主帅。韩弘视事数月,皆知其主名,有郎将刘锷,常为唱首。三月,弘陈兵牙门,召锷及其党三百人,数之以:“数预于乱,自以为功”,悉斩之,血流丹道。自是至弘入朝二十一年,士卒无一人敢欢呼于城郭者。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五 · 唐纪五十一
六州党项自永泰以来居于石州,永安镇将阿史那思暕侵渔不已,党项部落悉逃奔河西。
注释:六州的党项人在永泰时期居住于石州,而永安镇的将领阿史那思暕不断地侵扰和剥削他们,导致党项部落全部逃往河西。
赏析:这段诗描述了党项人在永泰时期的困境,他们的首领被阿史那思暕所侵渔,使得他们不得不逃离家园,向更远的地方寻求庇护。

诸军讨吴少诚者既无统帅,每出兵,人自规利,进退不壹。乙未,诸军自溃于小溵水,委弃器械、资粮,皆为少诚所有。于是始议置招讨使。吐蕃众五万分击南诏及巂州,异牟寻与韦皋各发兵御之,吐蕃无功而还。
注释:因为没有统帅指挥军队,每次出兵都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行动不一致,所以导致了诸军的溃败。乙未,诸军在小溵水溃败,丢弃了武器和粮食,这些都被吴少诚所占领。随后朝廷开始讨论设置招讨使的问题。吐蕃派遣五万大军攻打南诏和巂州,异牟寻和韦皋各自派出军队抵抗,但吐蕃无功而回。
赏析:这段诗描述了由于没有统帅指挥而导致的军队失败的情况以及吐蕃的军事行动。

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八零零年
春,正月,乙巳,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与吴少诚战,皆不利而退。夏绥节度使韩全义本出神策军,中尉窦文场爱厚之,荐于上,使统诸军讨吴少诚。二月乙酉,以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十七道兵皆受全义节度。
注释:贞元十六年(公历公元800年)春天,正月乙巳日,恒冀、易定、陈许、河阳四军同吴少诚交战,均告失利而撤退。夏绥节度使韩全义原本出自神策军,宦官窦文场对他非常赏识,推荐给皇帝,让他统领各路军队共同讨伐吴少诚。二月乙酉日,任命韩全义为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十七路兵马都受其节制命令。
赏析:这段诗描绘了韩全义受命出征讨伐吴少诚的情景。

宣武军自刘玄佐薨,凡五作乱,士卒益骄纵,轻其主帅。韩弘视事数月,皆知其主名,有郎将刘锷,常为唱首。三月,弘陈兵牙门,召锷及其党三百人,数之以:“数预于乱,自以为功”,悉斩之,血流丹道。自是至弘入朝二十一年,士卒无一人敢欢呼于城郭者。
注释:宣武军的叛乱持续了五次,士兵们变得更加骄横跋扈,轻视他们的统帅。韩弘任职不到几个月就掌握了军队的大权,他知道所有叛乱的主谋的名字。有一个郎将叫刘锷,常常带头闹事。三月份,韩弘在军营门口摆开阵势,召集刘锷及其三百个手下,质问他们:“参与叛乱的人太多了,你自己应该感到惭愧。”然后下令全部斩首,血流到了丹道。从此以后到韩弘入朝二十一年的时间里,宣武军的士兵们再也不敢在城中大声喧哗了。
赏析:这段诗描述了宣武军叛乱后韩弘整顿军队的过程以及他的严厉手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