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疾久不愈,时扶御殿,群臣瞻望而已,莫有亲奏对者。中外危惧,思早立太子,而王叔文之党欲专大权,恶闻之。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皆先朝任使旧人,疾叔文、忠言等朋党专恣,乃启上召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入金銮殿,草立太子制。时牛昭容辈以广陵王淳英睿,恶之;絪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癸巳,立淳为太子,更名纯。程,神符五世孙也。
贾耽以王叔文党用事,心恶之,称疾不出,屡乞骸骨。丁酉,诸宰相会食中书。故事,宰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通之,直省以旧事告,叔文怒,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语良久。杜佑、高郢、郑珣瑜皆停箸以待,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公已与之同食閤中矣。”佑、郢心知不可,畏叔文、执谊,莫敢出言。珣瑜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三十六 · 唐纪五十二
译文
皇上的病久治不愈,当时只能扶着御座在殿中,群臣只是远远地观望而已,没有人能够亲自进奏。朝廷内外都感到非常害怕和忧虑,希望尽早立太子,但王叔文之党想要专揽大权,不希望听到这样的消息。宦官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等都是前朝任职的人,憎恨王叔文和他的朋党专横独断,于是启奏皇上召见翰林学士郑絪、卫次公、李程、王涯进入金銮殿,草拟立太子的诏令。此时牛昭容等人认为广陵王李纯英明睿智,不喜欢他们;郑絪也没有请求,只是将“立嫡以长”几个字写在纸上呈给皇帝,皇帝点头表示同意。癸巳日,立李纯为太子,更改名字为纯。程是神符五世孙。
贾耽因为王叔文之党的专权,内心厌恶他们,称病不出,多次请求辞职。丁酉日,各宰相在中书省会食。按照惯例,宰相正在吃饭时,百官不敢拜谒。王叔文来到中书省,打算与执谊计议政事,命令直省通报此事,直省依照旧例告知,王叔文怒斥直省。直省恐惧,进去禀报。执谊感到惭愧和羞愧,最终起身迎接王叔文,就在他们的阁中对话了很久。杜佑、高郢、郑珣瑜都停下手中的筷子等待,有人报告说:“王叔文索要饭食,韦相公已与他一起在宫中用餐了。”杜佑、高郢心里知道事情不可为,害怕王叔文和执谊,都不敢说话。郑珣瑜独自叹息道:“我怎么能再占据这个位置!”回头对左右人说:“我要回家了。”然后就起身离去,不再停留。两位宰相都是天下有声望的人,相继回家休息,王叔文、执谊等人更加肆无忌惮,远近之人都十分恐惧。
注释
- 资治通鉴:指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
- 卷二百三十六:指的是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六卷的内容。
- 唐纪五十二:指的是唐朝第五十卷的内容。
- 上疾久不愈:指的是皇帝的疾病久治不愈。
- 扶御殿:指皇帝在宫殿中扶着御座。
- 群臣瞻望而已:指大臣们只是在远处观望。
- 中外危惧:指朝廷内外都很恐慌。
- 思早立太子:指大家都希望尽快立下太子。
- 而王叔文之党欲专大权:指王叔文之党想要垄断大权。
- 俱文珍:指的是当时的一位宦官。
- 牛昭容:指的是当时的一位宫女。
- 执谊:指的是当时的另一位宰相。
- 郑絪:指的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官员。
- 直省:官名,负责传达命令的宦官机构。
- 遂不起:指最终没有站起来。
- 相次归卧:指宰相们陆续回去休息。
- 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指王叔文和执谊等人更加肆无忌惮。
- 远近大惧:指远近的人们都非常恐惧。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唐代宗时期的政治危机,特别是王叔文之党的专权对朝廷政治造成的巨大冲击。诗中的“资治通鉴”和“唐纪五十二”表明作者参考的是《资治通鉴》中的相关章节,而“上疾久不愈”则直接点明了皇帝的疾病状况。
诗中通过描述大臣们对疾病的态度以及宦官和宫女的反应,展现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和紧张。尤其是宦官和宫女们对王叔文之党的不满,以及大臣们的恐惧心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斗争的复杂看法和应对方式。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如“贾耽”、“王叔文之党”、“俱文珍”、“牛昭容”、“执谊”等,这些都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些描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局势。
诗中的结语“遂不起”、“相次归卧”和“远近大惧”都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也揭示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