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灵盐节度使范希朝奏以太原防秋兵六百人衣粮给沙陀,许之。
夏,四月,山南东道节度使裴均恃有中人之助,于德音后首进银器千五百馀两。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等上言:“均欲以此尝陛下,愿却之。”上遽命出银器付度支。既而有旨谕进奏院:“自今诸道进奉,无得申御史台;有访问者,辄以名闻。”白居易复以为言,上不听。
上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乘王士真死,欲自朝廷除人,不从则兴师讨之。裴垍曰:“李纳跋扈不恭,王武俊有功于国,陛下前许师道,今夺承宗,沮劝违理,彼必不服。”由是议久不决。上以问诸学士,李绛等对曰:“河北不遵声教,谁不愤叹,然今日取之,或恐未能。成德军自武俊以来,父子相承四十馀年,人情贯习,不以为非。况承宗已总军务,一旦易之,恐未即奉诏。又范阳、魏博、易定、淄青以地相传,与成德同体,彼闻成德除人,必内不自安,阴相党助,虽茂昭有请,亦恐非诚。所以然者,今国家除人代承宗,彼邻道劝成,进退有利。若所除之人得入,彼则自以为功;若诏令有所不行,彼因潜相交结,在于国体,岂可遽休!须兴师四面攻讨,彼将帅则加官爵,士卒则给衣粮,按兵玩寇,坐观胜负,而劳费之病尽归国家矣。今江、淮水,公私困竭,军旅之事,殆未可轻议也。”左军中尉吐突承璀欲希上意,夺裴垍权,自请将兵讨之。上疑未决,宗正少卿李拭奏称:“承宗不可不讨。承璀亲近信臣,宜委以禁兵,使统诸军,谁敢不服!”上以拭状示诸学士曰:“此奸臣也,知腾欲将承璀,故上此奏。卿曹记之,自今勿令得进用。”昭义节度使卢从史遭父丧,朝廷久未起复,从史惧,因承璀说上,请发本军讨承宗。壬辰,起复从史左金吾大将军,馀如故。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 · 唐纪五十三
译文:宪宗皇帝元和元年,春季,正月,辛未日,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上奏,请求以太原的防秋兵六百人的衣粮供给沙陀族。
注释:此条记录了唐代宪宗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多个人物和复杂的政治背景。范希朝的奏章是针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作出的一个决策。
赏析:这段历史描述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谨慎与智慧。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军事问题时,既要考虑国家安全,也要考虑民族和谐,显示了唐朝中央政府的高度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