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凉之盟,副无帅判官路泌、会盟判官郑叔矩皆没于吐蕃。其后吐蕃请和,泌子随三诣阙号泣上表,乞从其请。德宗以吐蕃多诈,不许。至是,吐蕃复请和,随又五上表,诣执政泣请,裴垍、李籓亦言于上,请许其和。上从之。五月,命祠部郎中徐复使吐蕃。
六月,以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朝议以沙陀在灵武,迫近吐蕃,虑其反复,又部落众多,恐长谷价,乃命悉从希朝诣河东。希朝选其骁骑千二百,号沙陀军,置使以领之,而处其馀众于定襄川。于是硃邪执宜始保神武川之黄花堆。
左军中尉吐突承璀领功德使,盛修安国寺,奏立圣德碑,高大一准《华岳碑》,先构碑楼,请敕学士撰文,且言“臣已具钱万缗,欲酬之。”上命李绛为之,绛上言:“尧、舜、禹、汤,未尝立碑自言圣德,惟秦始皇于巡游所过,刻石高自称述,未审陛下欲何所法!且叙修寺之美,不过壮丽观游,岂所以光益圣德!”上览奏,承璀适在旁,上命曳倒碑楼。承璀言:“碑楼甚大,不可曳,请徐毁撤。”冀得延引,乘间再论。上厉声曰:“多用牛曳之!”承璀乃不敢言。凡用百牛曳之,乃倒。
诗的翻译:
在初时平凉签订和约的时候,副将无帅判官路泌以及会盟判官郑叔矩都在吐蕃被俘。后来吐蕃请和,路泌的儿子跟随三番上京城号哭请求,乞求听从他们的请求。德宗因为吐蕃多诈,没有答应。到此时,吐蕃再次请求和谈,路随又五份上表,向执政哭泣请求,裴垍、李藩也建议皇帝同意他们的要求。皇帝听从了他们。五月,命令祠部郎中徐复出使吐蕃。
六月,任命灵盐节度使范希朝为河东节度使。朝议以沙陀在灵武,接近吐蕃,担心他们反复,并且部落众多,可能长期影响谷物价格,因此命令所有沙陀人全部跟随范希朝前往河东。范希朝选拔他的一千二百名骁骑,称为沙陀军,设置使节来统领他们,而把其余的人安置在定襄川。于是朱邪执宜开始在神武川之黄花堆进行防守。
左军中尉吐突承璀担任功德使,大规模修建安国寺,并奏立圣德碑,大小与《华岳碑》相同。先建造碑楼,请求皇帝命令学士撰写碑文,而且说“我已经准备了一百万缗钱,想要以此报答。”皇帝命李绛为他撰写碑文。李绛上言:“尧舜禹、汤,从未自述其圣德,只有秦始皇在巡游所过之处,刻石高自称述,不知陛下欲效仿何方?况且叙修寺之美,不过是壮丽观游,岂能用来彰显圣德?”皇帝览奏后,吐突承璀正好在旁边,皇帝命令将他拖倒碑楼。吐突承璀说:“碑楼很大,不能拖倒,请慢慢毁掉撤去。”希望借此机会再论此事。皇帝厉声说:“多用牛来拖!”吐突承璀才不敢再言语。一共用了一百头牛来拖它,最终将它推翻。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唐朝初期的一次外交事件。平凉的盟约之后,唐朝和吐蕃之间发生了多次争执。在这次争执中,朝廷官员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与吐蕃进行交涉。
诗中提到的路泌和郑叔矩是在平凉的盟约期间被吐蕃俘虏的两名官员,他们在吐蕃受到了极大的待遇,并被允许自由出入宫廷。然而,当吐蕃提出和谈请求时,他们却无法得到回应,这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紧张关系。
当吐蕃再次请求和谈时,路随和其他官员们纷纷上书皇帝,乞求允许他们和谈。这些官员们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必须为国家的利益着想。然而,由于德宗皇帝的疑虑和担忧,他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这使得朝廷内外都对这个问题感到不满。
皇帝下令让徐复出使吐蕃,以解决这一外交问题。徐复作为唐朝的代表之一,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他在旅途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完成任务。当他到达吐蕃时,他不仅传达了唐朝的意愿,还展示了唐朝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吐蕃方面的赞赏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描述这次外交事件的过程,展示了唐朝官员们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