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范希朝、张茂昭大破承宗之众于木刀沟。
上嘉乌重胤之功,欲即授以昭义节度使。李绛以为不可,请授重胤河阳,以河阳节度使孟元阳镇昭义。会吐突承璀奏,已牒重胤句当昭义留后,绛上言:“昭义五州据山东要害,魏博、恒、幽诸镇蟠结,朝廷恃此以制之。邢、滋、洺入其腹内,诚国之宝地,安危所系也。向为从史所据,使朝廷旰食,今幸而得之,承璀复以与重胤,臣闻之惊叹,实所痛心!昨国家诱执从史,虽为长策,已失大体。今承璀又以文牒差人为重镇留后,为之求旌节,无君之心,孰甚于此!陛下昨日得昭义,人神同庆,威令再立;今日忽以授本军牙将,物情顿沮,纪纲大紊。校计利害,更不若从史为之。何则?从史虽蓄奸谋,已是朝廷牧伯。重胤出于列校,以承璀一牒代之,窃恐河南、北诸侯闻之,无不愤怒,耻与为伍。且谓承璀诱重胤使逐从史而代其位,彼人人麾下各有将校,能无自危乎!傥刘济、茂昭、季安、执恭、韩弘、师道继有章表陈其情状,并指承璀专命之罪,不知陛下何以处之?若皆不报,则众怒益甚;若为之改除,则朝廷之威重去矣。”上复使枢密使梁守谦密谋于绛曰:“今重胤已总军务,事不得已,须应与节。”对曰:“从史为帅不由朝廷,故启其邪心,终成逆节。今以重胤典兵,即授之节,威福之柄不在朝廷,何以异于从史乎!重胤之得河阳,已为望外之福,岂敢更为旅拒!况重胤所以能执从史,本以杖顺成功,一旦自逆诏命,安知同列不袭其迹而动乎!重胤军中等夷甚多,必不愿重胤独为主帅。移之他镇,乃惬众心,何忧其致乱乎!”上悦,皆如其请。壬辰,以重胤为河阳节度使,元阳为昭义节度使。戊戌,贬卢从史驩州司马。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丁亥,范希朝、张茂昭大破承宗之众于木刀沟。
译文:在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唐朝名将范希朝和张茂昭共同打败了王承宗的军队,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
关键词句注释:
-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是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工具书。
- 卷二百三十八:这是《资治通鉴》的第二百三十八个条目,涉及唐代的许多重要事件。
- 丁亥:指的是日历中的一天,用于标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日期。
- 范希朝、张茂昭:这两位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资治通鉴》中,显示了他们在军事上的成就。
- 木刀沟:这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位于当时的河北地区,是王承宗军队的主要驻扎地之一。
- 重胤:即王重胤,唐朝时期的名将,后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负责保卫洛阳等地的安全。
- 河阳:这是唐朝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孟州市附近,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行政中心。
- 昭义节度使:这是唐朝设置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管理河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化。诗中提到了范希朝和张茂昭两位将领在木刀沟大败王承宗军队的事件,这一事件是唐朝对抗藩镇割据斗争的一部分,展示了唐朝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同时,诗中提到了王重胤被任命为河阳节度使,这一任命体现了朝廷对稳定河东地区安全的重视。此外,诗中也提到了李绛对此事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对朝廷决策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最后,诗以“若皆不报,则众怒益甚;若为之改除,则朝廷之威重去矣。”结束,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决策的担忧和期待。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唐朝社会的政治动态和军事战略,是研究唐朝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