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征前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知政事。

夏,六月,大水。上以为阴盈之象,辛丑,出宫人二百车。

秋,七月,辛酉,振武节度使李光进请修受降城,兼理河防。时受降城为河所毁,李吉甫请徙其徒于天德故城,李绛及户部侍郎卢坦以为:“受降城,张仁愿所筑,当碛口,据虏要冲,美水草,守边之利也。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代永安之策,徇一时省费之便乎!况天德故城僻处确瘠,去河绝远,烽候警急不相应接,虏忽唐突,势无由知,是无故而蹙国二百里也。”及城使周怀义奏利害,与绛、坦同。上卒用吉甫策,以受降城骑士隶天德军。李绛言于上曰:“边兵徒有其数而无其实,虚费衣粮,将帅但缘私役使,聚其货财以结权幸而已,未尝训练以备不虞,此不可不于无事之时豫留圣意也。”时受降城兵籍旧四百人,及天德军交兵,止有五十人,器械止有一弓,自馀称是。故绛言及之。上惊曰:“边兵乃如是其虚邪!卿曹当加按阅。”会绛罢相而止。

【注释】

  1. 资治通鉴: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的司马光主编。

  2. 卷二百三十九:指《资治通鉴》中某一特定部分的序号。

  3. 唐纪五十五:指的是唐朝在五代十国的第五十五年发生的事件。

  4. 甲子:古代干支纪日之一,用于表示日期。

  5. 征:调遣、征召。

  6. 前西川节度使:指曾任四川节度使的人。

  7. 同平章事:唐代官职名,是宰相之一。

  8. 入知政事:被召入朝担任宰相职务。

  9. 夏,六月:夏季。

  10. 大水:特大的水灾。

  11. 阴盈之象:比喻时运已到,事情将有不顺的征兆。

  12. 辛丑:农历日期。

  13. 出宫人二百车:派遣宫女车辆二百辆。

  14. 振武节度使:管理边疆地区军事的高级官员。李光进是当时的节度使。

  15. 李吉甫:唐朝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

  16. 徙其徒于天德故城:把受降城的百姓迁移到天德旧城。

  17. 李绛:唐朝时期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

  18. 户部侍郎:唐朝时期负责财政和户籍管理的高级官员。卢坦是当时户部的侍郎。

  19. “受降城,张仁愿所筑”:受降城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边防线上的城池,由张仁愿所筑。

  20. 碛口:沙漠中的关口。

  21. 河防:黄河防线。

  22. 天德故城: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一个古城遗址。

  23. 周怀义:唐朝时期的将领,曾担任过受降城的长官。

  24. 利害:好处与坏处。

  25. 圣意:皇帝的旨意。

【译文】

甲子日,朝廷调前西川节度使兼同平章事武元衡进入朝廷担任宰相。
夏季,六月初,发生了大水灾。文宗认为它是阴气充盈的一种征兆,在辛丑日,朝廷下令派出了两百辆车的宫女和工匠。
秋季,七月,辛酉日,振武节度使李光进请求修复并加固受降城,同时处理黄河防线的问题。当时受降城因为黄河泛滥而遭到破坏,李吉甫建议将其居民迁至天德旧城,但李绛和卢坦都认为:“受降城是张仁愿所建,位于沙漠关口,扼住了敌军的咽喉要道,而且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对于边防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现在由于黄河洪水泛滥,我们可以后退两三里,为什么要放弃万代永安的策略,仅仅为了节省一时的费用呢?况且天德旧城偏僻荒凉,离黄河非常遥远,烽火台的警报信号无法及时传递,敌人突然侵犯我国,我们没有防备,这完全是无缘无故地使国家损失了二百里的土地。”当工程负责人周怀义向文宗汇报修城的情况和利弊时,他的见解与李绛和卢坦的意见一样。文宗最终采纳了李吉甫的建议,让受降城的骑士归属天德军统领。李绛对文宗说:“边境的军队数量很多但没有实际作用,白白浪费了他们的衣物粮草和武器物资,将领们只是为了私人利益才驱使他们,收集钱财以讨好权贵。他们从未经过训练来应对突发情况,这是不可不预先考虑的事情。”当时受降城士兵的人数是四百人,但在天德军与敌交战时,仅剩五十人,所有武器只有一弓。所以李绛提到这件事。文宗听后非常惊讶地说:“边境的士兵竟然这样空虚啊!你们应该加强审查和视察。”正好李绛被罢相,此事就此停止。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文宗在面对边塞问题时的决策过程以及相关人物的观点和行动。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唐朝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和挑战。

诗中提到“征”前西川节度使、同平章事武元衡入知政事,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于边疆事务的重视以及对重要政治人物的选拔和任用。武元衡作为前西川节度使兼任同平章事,其参与政务表明了当时朝廷对边防问题的高度关注。

诗中描述了夏六月发生的大水灾,暗示了自然灾害给边疆带来的威胁和挑战。文宗对此感到忧虑,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如派遣宫女车辆二百辆去支援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等。这些措施体现了文宗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和治理国家的决心。

诗中的“秋,七月,辛酉”,提到了振武节度使李光进请求修建并加固受降城的问题。这反映出当时边塞防御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边塞城市的战略位置的认识。受降城作为重要的边防堡垒,其在抵御外敌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李光进提出的建议显示了他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改善边防设施的追求。

诗中提及李绛等人对受降城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朝廷决策的影响。李绛等人强调了边防建设的实际意义以及对于提高国防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边防建设的问题。这些观点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边防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示了唐朝时期边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决策考量。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也揭示了人们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在面临挑战时所做出的努力和决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