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师按张晏等,具服杀武元衡。张弘靖疑其不实,屡言于上,上不听。戊辰,斩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客竟潜匿亡去。

秋,七月,庚午朔,灵武节度使李光进薨。光进与弟光颜友善,光颜先娶,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先进后娶,光颜使其妻奉管龠,籍财物,归于其女以。光进反之曰:“新妇逮事先姑,先姑命主家事,不可易也。”因相持而泣。

甲戌,诏数王承宗罪恶,绝其朝贡,曰:“冀其翻然改过,束身自归。攻讨之期,更俟后命。”

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李师道置留后院于东都,本道人杂沓往来,吏不敢诘。时淮西兵犯东畿,防御兵悉屯伊阙。师道潜内兵于院中,至数十百人,谋焚宫阙,纵兵杀掠,己烹牛飨士。明日,将发,其小卒诣留守吕元膺告变,元膺亟追伊阙兵围之。贼众突出,防御兵踵其后,不敢迫,贼出长夏门,望山而遁。是时都城震骇,留守兵寡弱。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意气自若,都人赖以安。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 · 唐纪五十五
译文:张晏等人被陈中师逮捕并供认杀害武元衡,张弘靖怀疑他们的话不真实,多次向宪宗进言,但宪宗不听。戊辰日,斩首张晏等五人,杀其党十四人,李师道的门客最终潜藏逃走。
注释:此段描述了唐代宪宗时期的一个事件,涉及官员的逮捕、审讯和处决过程。
赏析:本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唐朝政治动荡时期的权力斗争和社会冲突。诗中的“资治通鉴”一词暗示了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的重要性,该书被视为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对后来的历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诗中提到的张晏等人的供认与张弘靖的反复劝说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对于政治正确性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态度。此外,诗中提到的李师道及其门客的行为则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一面,以及个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生存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