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丙戌朔,史宪诚奏遣其子副大使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将兵二万五千趣德州讨李同捷。时宪诚欲助同捷,唐泣谏,且请发兵讨之;宪诚不能违。
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杜牧、马植、崔玙、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诏下,物论嚣然称屈。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李郃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上疏,以为:“蕡所对策,汉、魏以来无与为比。今有司以蕡指切左右,不敢以闻,恐中良道穷,纲纪遂绝。况臣所对不及蕡远甚,乞回臣所授以旌蕡直。”不报。蕡由是不得仁于朝,终于使府御史。牧,佑之孙;植,勋之子;式,起之子;慎由,融之玄孙也。
夏,六月,晋王普薨。辛酉,赠悼怀太子。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译文:闰月初一,史宪诚上奏派遣他的儿子副大使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率军二万五千人前往德州讨伐李同捷。当时史宪诚打算帮助李同捷,而唐却哭着进谏,并且请求朝廷发兵征讨;史宪诚无法违背。
关键词注释: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 历史文献,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闰月,丙戌朔, —— 指闰年的正月初一。史宪诚奏遣其子副大使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将兵二万五千趣德州讨李同捷 —— 史宪诚上奏派遣他的儿子担任副大使的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率领两万人的军队前往德州讨伐李同捷。时宪诚欲助同捷,唐泣谏,且请发兵讨之;宪诚不能违 —— 当时史宪诚想要帮助李同捷,而唐却哭着进谏,而且请求朝廷发兵征讨李同捷。甲午,贤良方正裴休、李郃、李甘、杜牧、马植、崔玙、王式、崔慎由等二十二人中第,皆除官 —— “甲午”是农历日期,“贤良方正”是对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这二十二人在考核中获得了成功,并被任命官职。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见刘蕡策,皆叹服,而畏宦官,不敢取 —— 考官左散骑常侍冯宿等人见到刘蕡的策论后,都感到佩服,但害怕宦官,不敢录取。诏下,物论嚣然称屈 —— 诏书下达后,舆论纷纷称许刘蕡。谏官、御史欲论奏,执政抑之 —— 谏官和御史想要上奏弹劾此事,但执政者阻止了他们。李郃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乃上疏 —— 李郃说:“刘蕡在对策中的表现超越汉、魏以来的人很多,现在有司因为刘蕡的直言不讳不敢上报,恐怕正直的道路将被堵塞,纲纪将断绝。何况臣对刘蕡的回答远不如他深刻,乞求退回臣授予他的官职来表彰刘蕡的正直。”不报 —— 他的建议没有被接受。刘蕡因此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情,最后在使府任御史。牧,佑之孙;植,勋之子;式,起之子;慎由,融之玄孙也 —— 这是刘蕡的朋友和后代,他们在朝廷中任职。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宦官专权严重的情况。通过描述史宪诚上奏派遣军队讨伐李同捷的事件以及刘蕡的策论,展现了当时朝堂上的争斗和矛盾。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正直和公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宦官专权和官场腐败的不满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