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屠维作噩,尽昭阳赤奋若,凡五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绍与成德合兵掠贝州。

义成行营兵三千人先屯齐州,使之禹城,中道溃叛,横海节度使李祐讨诛之。

李听、史唐合兵击亓志绍,破之。志绍将其众五千奔镇州。

李载义奏攻沧州长芦,拔之。

甲辰,昭义奏亓志绍馀众万五千人诣本道降,置之洛州。

二月,横海节度使李祐帅诸道行营兵击李同捷,破之,进攻德州。

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勇敢,爱士卒。王智兴残虐,军中欲逐智兴而立雄。智兴知之,因雄立功,奏请除刺史。丙辰,以雄为壁州剌史。史宪诚闻沧景将平而惧,其子唐劝之入朝。丙寅,宪诚使唐奉表请入朝,且请以所管听命。

石雄既去武宁,王智兴悉杀军中与雄善者百馀人。夏,四月,戊午,智兴奏雄摇动军情,请诛之。上知雄无罪,免死,长流白州。戊辰,李载义奏攻沧州,破其罗城。李祐拔德州,城中将卒三千馀人奔镇州。李同捷与祐书请降,祐并奏其书,谏议大夫柏耆受诏宣慰行营,好张大声势以威制诸将,诸将已恶之矣。及李同捷请降于祐,祐遣大将万洪代守沧州。耆疑同捷之诈,自将数百骑驰入沧州,以事诛洪,取同捷及其家属诣京师。乙亥,至将陵,或言王庭凑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斩同捷,传首,沧景悉平。五月,庚寅,加李载义同平章事。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仅能下之。而柏耆径入城,取为己功。诸将疾之,争上表论列。辛卯,贬耆为循州司户。李祐寻薨。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四
唐纪六十
起屠维作噩,尽昭阳赤奋若,凡五年。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上之下
◎太和三年己酉,公元八二九年
春,正月,亓志绍与成德合兵掠贝州。义成行营兵三千人先屯齐州,使之禹城,中道溃叛,横海节度使李祐讨诛之。
李听、史唐合兵击亓志绍,破之。志绍将其众五千奔镇州。李载义奏攻沧州长芦,拔之。甲辰,昭义奏亓志绍馀众万五千人诣本道降,置之洛州。二月,横海节度使李祐帅诸道行营兵击李同捷,破之,进攻德州。武宁捉生兵马使石雄,勇敢,爱士卒。王智兴残虐,军中欲逐智兴而立雄。智兴知之,因雄立功,奏请除刺史。丙辰,以雄为壁州剌史。史宪诚闻沧景将平而惧,其子唐劝之入朝。丙寅,宪诚使唐奉表请入朝,且请以所管听命。
石雄既去武宁,王智兴悉杀军中与雄善者百馀人。夏,四月,戊午,智兴奏雄摇动军情,请诛之。上知雄无罪,免死,长流白州。戊辰,李载义奏攻沧州,破其罗城。李祐拔德州,城中将卒三千馀人奔镇州。李同捷与祐书请降,祐并奏其书,谏议大夫柏耆受诏宣慰行营,好张大声势以威制诸将,诸将已恶之矣。及李同捷请降于祐,祐遣大将万洪代守沧州。耆疑同捷之诈,自将数百骑驰入沧州,以事诛洪,取同捷及其家属诣京师。乙亥,至将陵,或言王庭凑欲以奇兵篡同捷,乃斩同捷,传首,沧景悉平。五月,庚寅,加李载义同平章事。诸道兵攻李同捷,三年,仅能下之。而柏耆径入城,取为己功。诸将疾之,争上表论列。辛卯,贬耆为循州司户。李祐寻薨。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典籍,由宋代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在《资治通鉴》的唐纪六十中,我们了解到了唐文宗时期的政治风云和军事冲突。唐文宗是一个富有政治手腕的皇帝,他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内外威胁。在他的领导下,唐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试图平定边疆的叛乱。

在这次行动中,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的领导下,大唐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和挑战。从亓志绍与成德的联合侵扰,到李佑等将领的英勇作战,再到李听、史唐的联合反击,每一次的战斗都展现了大唐军队的坚韧和智慧。

亓志绍与成德的联合侵扰是一次重要的战役。亓志绍率领的军队攻破了贝州,这是对大唐帝国的一次严重打击。然而,在李佑的带领下,大唐军队及时地展开了反击,成功平定了这场叛乱。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大唐军队的实力,也体现了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的领导才能。

李听、史唐的联合攻击也是一次关键的战役。他们成功地打破了亓志绍的军队,使得大唐帝国在这次叛乱中占据了上风。这些胜利的背后,离不开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的英明领导和大唐军队的顽强抵抗。

在整个过程中,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不仅善于运用战略战术,还敢于面对敌人的勇气和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领导,大唐帝国才能够一次次地战胜敌人,保卫自己的疆土和人民。

这也反映了唐代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在那个时代,国家分裂和战乱频发是常态,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和他的臣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不仅要应对内部的叛乱和矛盾,还要抵御外部的敌人和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使得大唐帝国能够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相对稳定和发展。

《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唐代历史的窗口。它不仅记录了唐代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这部史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