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摄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诏:“镇州四面行营各归本道休息,但务保境,勿相往来。惟庭凑效顺,为达章表,馀皆勿受。”
辛酉,以史宪诚为兼侍中、河中节度使;以李听兼魏博节度使;分相、卫、澶三州,以史孝章为节度使。
初,李祐闻柏耆杀万洪,大惊,疾遂剧。上曰:“祐若死,是耆杀之也!”癸酉,赐耆自尽。
河东节度使李程奏得王庭凑书,请纳景州;又奏亓志绍自缢。
上遣中使赐史宪诚旌节,癸酉,至魏州。时李听自贝州还军馆陶,迁延未进,宪诚竭府库以治行,将士怒。甲戌,军乱,杀宪诚,奉牙内都知兵马使灵武何进滔知留后。李听进至魏州,进滔拒之,不得入。秋,七月,进滔出兵击李听。听不为备,大败,溃走,昼夜兼行,趣浅口,失亡过半,辎重兵械尽弃之。昭义兵救之,听仅而得免,归于滑台。河北久用兵,馈运不给,朝廷厌苦之。八月,壬子,以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复以相、卫、澶三州归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壬寅,摄魏博副使史唐奏改名孝章。
六月,丙辰,诏:“镇州四面行营各归本道休息,但务保境,勿相往来。惟庭凑效顺,为达章表,馀皆勿受。”
辛酉,以史宪诚为兼侍中、河中节度使;以李听兼魏博节度使;分相、卫、澶三州,以史孝章为节度使。
初,李祐闻柏耆杀万洪,大惊,疾遂剧。上曰:“祐若死,是耆杀之也!”癸酉,赐耆自尽。
河东节度使李程奏得王庭凑书,请纳景州;又奏亓志绍自缢。
上遣中使赐史宪诚旌节,癸酉,至魏州。时李听自贝州还军馆陶,迁延未进,宪诚竭府库以治行,将士怒。甲戌,军乱,杀宪诚,奉牙内都知兵马使灵武何进滔知留后。李听进至魏州,进滔拒之,不得入。秋,七月,进滔出兵击李听。听不为备,大败,溃走,昼夜兼行,趣浅口,失亡过半,辎重兵械尽弃之。昭义兵救之,听仅而得免,归于滑台。河北久用兵,馈运不给,朝廷厌苦之。八月,壬子,以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复以相、卫、澶三州归之。
译文
在这一年(壬寅年),史唐(史唐的字号)在代理魏博副使的位置上向皇帝报告自己改名字为孝章。六月初五日(丙辰年),皇帝下诏:“镇州的四面行营各自回到各自的本道去休养生息,只要保护好自己的疆土,不要相互交往来往。只有王庭凑归顺了唐朝,写了一封表达忠诚的奏书,其余的人不要接受。”六月初九日(辛酉年),任命史宪诚兼任侍中和河中的节度使;任命李听兼任魏博节度使;将相、卫、澶三个州划分出去,任命史孝章为这三个州的节度使。
当初,李祐听说柏耆杀了万洪,十分震惊,他的疾病也因此加剧。皇帝说:“如果李祐死了,那就是柏耆杀死了他啊!”六月初十(癸酉年),赏赐柏耆自杀。河东节度使李程得到王庭凑的信函,请求献出景州;又奏报亓志绍自杀。皇帝派遣宦官赐给史宪诚象征性的旌旗和官印,六月初十抵达魏州。当时李听从贝州返回魏州军中驻地,拖延时间没有前进,史宪诚耗尽自己的仓库来治理军队的事务,使得将士们很愤怒。十一日(甲戌年),军中发生动乱,杀掉史宪诚,奉牙内都知兵马使灵武人何进滔接管了魏州的临时政务。李听进军到达魏州,进滔抵抗他,但他没能进入魏州城。秋季八月,壬子日(庚午),朝廷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同时将相、卫、澶三州归还给魏博。
赏析
此诗记载的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主要涉及几位重要人物及其决策与行动。诗中的“摄魏博副使史唐”指的是当时的副使史唐,他在叛乱期间做出了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决策。“诏”“赐”“授”等动词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时期皇帝与臣下的互动以及权力斗争。
诗歌通过描绘李祐对柏耆的不满以及对王庭凑的归顺来展示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具体事件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