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注《孙子》,为之序,以为:“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武,离而俱行,因使缙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以为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呜呼!亡失根本,斯最为甚!《礼》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历观自古,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乃能有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勿居其位可也!”
前邠宁行军司马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上深恶之。九月,丙寅,侍御史李款阁内奏弹注:“内通敕使,外连朝士,两地往来,卜射财贿,昼伏夜动,干窃化权,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请付法司。”旬日之间,章数十上。守澄匿注于右军,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皆恶注。左军将李弘楚说元素曰:郑注奸猾无双,卵鷇不除,使成羽翼,必为国患。今因御史所劾匿军中,弘楚请以中尉意,诈为有疾,召使治之,来则中尉延与坐,弘楚侍侧,伺中尉举目,擒出杖杀之。中尉因见上叩头请罪,具言其奸,杨、王必助中尉进言。况中尉有翼戴之功,岂以除奸而获罪乎!”元素以为然,召之。注至,蠖屈鼠伏,佞辞泉涌。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诇伺往复再三,元素不顾,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弘楚怒曰:“中尉失今日之断,必不免它日之祸矣!”因解军职去。顷之,疽发背卒。王涯之为相,注有力焉,且畏王守澄,遂寝李款之奏。守澄言注于上而释之,寻奏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朝野骇叹。
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
译文与赏析
诗篇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译文
孙武曰:“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武,离而俱行,因使缙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以为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呜呼!亡失根本,斯最为甚。《礼》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历观自古,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乃能有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勿居其位可也!”
注释
- 注释:《孙子》: 《孙子》,又称《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和《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
- 注解:孙武曰:孙武在这里强调了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并指出了古代分文武两个学派的原因。他批评那些只关注文治而忽视武功的人,认为他们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
- 译文:《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描述了唐代中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 文中提到了郑注的情况,他因为参与密谋而被朝廷所不容。 此外,还涉及了李款对郑注的弹劾事件和杨承和、韦元素等朝中重臣的态度。
- 赏析: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的事件进行详细解读,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还能够感受到古代政治家在国家治理中的智慧和策略。这些历史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来审视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