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以前忠武节度使王智兴为河中节度使。
群臣以上即位八年,未受尊号。冬,十二月,甲午,上尊号曰太和文武仁圣皇帝。会有五坊中使薛季稜自同、华还言闾阎凋弊。上叹曰:“关中小稔,百姓尚尔,况江、淮比年大水,其人如何!吾无术以救之,敢崇虚名乎!”因以通天带赏季稜。群臣凡四上表,竟不受。
庚子,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庞。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甲寅,前忠武节度使王智兴被升任为河中节度使。在群臣看来,尽管已即位八年而未受尊号,但冬月的天气寒冷,关内的庄稼虽丰收也难以维持百姓的生活,特别是江、淮连年大水,人民困苦不堪。面对此景,皇帝感叹关中小稔,百姓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淮一带呢!
当有使者从同、华两地回来报告时,皇帝听到的情况却令人忧虑。五坊中使薛季棱从同、华两地返回,报告说民间凋敝。皇帝叹息道:“京城附近的小地方虽然小有收成,但百姓已经如此艰难了,何况江、淮一带这些年接连遭受大水侵袭,那里的人们生活如何!我没有办法来拯救他们,敢冒名虚位吗?” 于是用通天带赏赐给了薛季棱。
群臣向皇帝上表四次,请求加封尊荣,皇帝都没有接受。终于有一天,皇帝开始患上了风病,说话都变得困难了。这时王守澄推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皇帝征召郑注至京师,饮了他的药,颇有一些疗效,于是皇帝便有了好转的症状。
赏析:
这段记载反映了唐代皇帝对于朝政和民生的关切。皇帝亲自感受到国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对此深感忧心。他通过赏赐和治疗来安抚群臣和自己的臣民,显示出他试图挽救局势的努力。同时,这也反映了唐朝晚期政治上的腐败和无能,以及社会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