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辛亥,征昭义节度副使郑注至京师。王守澄、李仲言、郑注皆恶李德裕,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与德裕不相悦,引宗闵以敌之。壬戌,诏征宗闵于兴元。
冬,十月,辛巳,幽州军乱,逐节度使杨志诚及监军李怀仵,推兵马使史元忠主留务。
庚寅,以李宗闵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甲午,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德裕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是日,以李仲言为翰林侍讲学士。给事中高铢、郑肃、韩佽、谏议大夫郭承嘏、中书舍人权璩等争之,不能得。承嘏,晞之孙;璩,德舆之子也。
乙巳,贡院奏进士复试诗赋,从之。
李德裕见上自陈,请留京师。丙午,以德裕为兵部尚书。
杨志诚过太原,李载义自殴击,欲杀之,幕僚谏救得免,杀其妻子及从行将卒。朝廷以载义有功,不问。载义母兄葬幽州,志诚发取其财。载义奏乞取志诚心以祭母,不许。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九月,辛亥日,征召昭义节度副使郑注回到京城。王守澄、李仲言、郑注都憎恨李德裕,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宗闵和李德裕不和,引荐李宗闵对抗他。壬戌日,命令征召李宗闵到兴元。

赏析:此诗记录了文宗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展示了当时朝廷的动荡局势和权力斗争。诗中提到了郑注、王守澄、李仲言与李德裕之间的矛盾,以及李宗闵的被征召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唐朝晚期政治斗争的一部分,反映了朝廷中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