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以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初,李宗闵恶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宗闵谓枢密使崔潭峻曰:“事一切宣出,安用中书!”谭峻曰:“八年天子,听其自行事亦可矣!”宗闵愀然而止。
乙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秋,七月,壬寅,以右仆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宣武节度使杨元卿有疾,朝廷议除代,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以为未可。癸丑,以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德裕又言:“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以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向使天宝之末、建中这初,宗室散处方州,虽未能安定王室,尚可各全其生。所以悉为安禄山、硃泚所鱼肉者,由聚于一宫故也。陛下诚因册太子,制书听宗室年高属疏者出阁,且除诸州上佐,使携其男女出外婚嫁。此则百年弊法,一旦因陛下去之,海内孰不欣悦!”上曰:“兹事朕久知其不可,方今诸王岂无贤才,无所施耳!”八月,庚寅,册命太子,因下制:诸王自今以次出阁,授紧、望州刺史、上佐;十六宅县主,以时出适;进士停试诗赋。诸王出阁,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
以下是诗句、译文和注释的输出:
壬申,以工部尚书郑覃为御史大夫。
初,李宗闵恶覃在禁中数言事,奏罢其侍讲。上从容谓宰相曰:“殷侑经术颇似郑覃。”
宗闵对曰:“覃、侑经术诚可尚,然论议不足听。”李德裕曰:“覃、侑议论,他人不欲闻,惟陛下欲闻之。”后旬日,宣出,除覃御史大夫。宗闵谓枢密使崔潭峻曰:“事一切宣出,安用中书!”谭峻曰:“八年天子,听其自行事亦可矣!”宗闵愀然而止。
乙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
秋,七月,壬寅,以右仆射王涯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宣武节度使杨元卿有疾,朝廷议除代,李德裕请徙刘从谏于宣武,因拔出上党,不使与山东连结。上以为未可。癸丑,以左仆射李程为宣武节度使。
上患近世文士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赋。德裕又言:“昔玄宗以临淄王定内难,自是疑忌宗室,不令出阁。天下议皆以为幽闭骨肉,亏伤人伦。向使天宝之末、建中这初,宗室散处方州,虽未能安定王室,尚可各全其生。所以悉为安禄山、硃泚所鱼肉者,由聚于一宫故也。陛下诚因册太子,制书听宗室年高属疏者出阁,且除诸州上佐,使携其男女出外婚嫁。此则百年弊法,一旦因陛下去之,海内孰不欣悦!”上曰:“兹事朕久知其不可,方今诸王岂无贤才,无所施耳!”八月,庚寅,册命太子,因下制:诸王自今以次出阁,授紧、望州刺史、上佐;十六宅县主,以时出适;进士停试诗赋。诸王出阁,竟以议所除官不决而罢。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唐文宗时期的政治事件。李宗闵因为担心郑覃在宫中多次发言会损害自己的地位,就请求皇帝罢免他的侍讲职位,后来皇帝同意让郑覃出任御史大夫。李宗闵对此感到不满,但在皇帝面前表示愿意倾听其他人的意见,但不希望听取郑覃的议论,显示出他对权力争斗的敏感和谨慎态度。
诗中提到了李德裕的建议:进士考试应当只测试论文而不测试诗歌和赋。这一改革得到了支持,因为许多人认为科举考试过于重视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
李德裕还建议,如果杨元卿健康不佳,可以考虑将他调离宣武节度使的位置。他提议将刘从谏调往宣武,以便将他的家族成员从危险中解救出来。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尽管皇帝最终决定不这么做。
李德裕还提出了一项关于宗室的政策建议,即允许年纪较大的宗室成员离开皇宫并担任地方官职,以此来保护他们的家庭和避免孤立。这一建议被接受,并且实施了。
诗中描述了皇帝册封太子的事件,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解除郑覃的职务、任命其他官员以及调整宗室成员的婚姻状况,这些变动都旨在改善政治局势和加强中央集权。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通过描述一系列的宫廷事件和政策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晚期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复杂性和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