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诚怒不得仆射,留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
和王绮薨。
庚戌,以杨虞卿为常州刺史,张元夫为汝州刺史。它日,上复言及朋党,李宗闵曰:“臣素知之,故虞卿辈臣皆不与美官。”李德裕曰:“给、舍非美官而何!”宗闵失色。丁巳,以萧浣为郑州刺史。
夏,四月,丙戌,册回鹘新可汗为爱登里啰汩没密施合句禄毘伽彰信可汗。
六月,乙巳,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载义为河东节度使。先是,回鹘每入贡,所过暴掠,州县不敢诘,但严兵防卫而已。载义至镇,回鹘使者李畅入贡,载义谓之曰:“可汗遣将军入贡,以固舅甥之好,非遣将军陵践上国也。将军不戢部曲,使为侵盗。载义亦得杀之,勿谓中国之法可忽也。”于是悉罢防卫兵,但使二卒守其门。畅畏服,不敢犯令。
杨志诚怒不得仆射,遣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甲午,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和王绮薨,以其为河东节度使。
诗句翻译:
“杨志诚怒不得仆射”: 杨志诚愤怒到极点,但未能得到仆射职位。这里的”仆射”在古代中国是高级官职的称呼,通常指尚书或侍郎等职。
“遣官告使魏宝义并春衣使焦奉鸾、送奚·契丹使尹士恭”: 杨志诚派遣使节向魏宝义、焦奉鸾、尹士恭传达消息,这些使者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包括与不同民族的交流。
“甲午”: 日期,表示具体发生事件的那一天是农历三月初三。
“遣牙将王文颖来谢恩并让官”: 杨志诚派遣牙将王文颖来表达感谢之情,同时也请求辞去官职。这里的“牙将”是指军事指挥官,可能是杨志诚手下的武官。
“丙申,复以告身并批答赐之,文颖不受而去”: 朝廷在丙申日再次给予王文颖告身(一种文书)和批答,但王文颖拒绝接受。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通过杨志诚和其使节的行动,展现了唐朝中央与地方官员之间的互动以及朝廷如何处理边疆关系的策略。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朝廷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政策的态度,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地方官员的行为。此外,诗中还描绘了杨志诚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及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