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乙卯,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籓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十一月,乙卯,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西川监军王践言入知枢密,数为上言:“缚送悉怛谋以快虏心,绝后来降者,非计也。”上亦悔之,尤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牛僧孺失策。附李德裕者因言“僧孺与德裕有隙,害其功。”上益疏之。僧孺内不自安,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于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谓同列曰:“主上责望如此,吾曹岂得久居此地乎!”因累表请罢。十二月,乙丑,以僧孺同平章事,充淮南节度使。

臣光曰:君明臣忠,上令下从,俊良在位,佞邪黜远,礼修乐举,刑清政平,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诸侯顺附,四夷怀服,时和年丰,家给人足,此太平之象也。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籓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而僧孺谓之太平,不亦诬乎!当文宗求治之时,僧孺任居承弼,进则偷安取容以窃位,退则欺君诬世以盗名,罪孰大焉!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

十一月,乙卯日,皇帝任命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西川监军王践言入朝担任枢密使,多次向皇帝进言:“将悉怛谋捆绑献给敌人以激怒敌人是短视之举,断绝后来的降者是愚蠢的做法。”皇帝也后悔不已,尤其责怪牛僧孺处理失当。依附李德裕的人因此说:“僧孺与李德裕有矛盾,损害了他的功劳。”皇帝更加疏远他。牛僧孺内心不安,当皇上在延英殿召见他们时,对宰相们说:“天下何时才能太平?你们是否也有这个心愿呢?”牛僧孺回答说:“太平没有迹象。如今四夷不来侵扰,百姓不流亡逃亡,虽然不是最好的时期,但也可以说是小康社会。陛下如果想要寻求太平的话,不是我辈能做到的。”退朝后,牛僧孺又对身边的人说:“主上有这样的要求,我们怎么能长久在这里任职呢?”因此连续上书请求辞去职务。十二月,乙丑日,皇帝任命牛僧孺为同平章事,充任淮南节度使。

注释:

  1. 君明臣忠:君主明智而臣子忠诚,形容君臣关系融洽。
  2. 上令下从:上级的命令下级都遵守执行。
  3. 俊良在位:指官员们都很正直善良。
  4. 佞邪黜远:佞邪的人被排斥在外。
  5. 礼修乐举:礼仪完备,音乐和谐。
  6. 刑清政平:刑法清明公正,政治清明稳定。
  7. 奸宄消伏:犯罪行为被消除。
  8. 兵革偃戢:战争停止不用武。
  9. 诸侯顺附:各地方的诸侯都归顺。
  10. 四夷怀服:四方的少数民族都归顺。
  11. 时和年丰:时代和顺,年景丰收。
  12. 家给人足:家庭富裕,人民生活富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