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王诚薨。

乙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入朝。

丁未,以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兵部尚书。

初,李宗闵与德裕有隙,及德裕还自西川,上注意甚厚,朝夕且为相,宗闵百方沮之不能。京兆尹杜悰,宗闵党也,尝诣宗闵,见其有忧色,曰:“得非以大戎乎?”宗闵曰:“然。何以相救?”悰曰:“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宗闵曰:“何如?”悰曰:“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宗闵默然有间,曰:“更思其次。”悰曰:“不则用为御史大夫。”宗闵曰:“此则可矣。”悰再三与约,乃诣德裕。德裕迎揖曰:“公何为访此寂寥?”悰曰:“靖安相公令悰达意。”即以大夫之命告之。德裕惊喜泣下,曰:“此大门官,小子何足以当之!”寄谢重沓。宗闵复与给事中杨虞卿谋之,事遂中止。虞卿,汝士之从弟也。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是一段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斗争的描述。诗的内容涉及到了唐宣宗时期的几位重要人物,包括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以及京兆尹杜悰等。

我们来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

  1. “珍王诚薨”:这句话描述了珍王(可能是指唐代的一个王子)逝世的消息。
  2. “乙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入朝”:这句话告诉我们昭义节度使刘从谏被召入朝,这通常意味着他的地位或权力得到了提升,或者是因为他需要向朝廷汇报某些情况。
  3. “丁未,以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兵部尚书”:这句话表明之前担任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现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兵部尚书是唐朝中央政府中负责军事事务的高级官员,这表明李德裕在政治地位上有了显著的提升。
  4. “初,李宗闵与德裕有隙,及德裕还自西川,上注意甚厚,朝夕且为相,宗闵百方沮之不能”:这句话揭示了李宗闵和李德裕之间的矛盾,以及李德裕在返回西川后,唐宣宗对他的重视程度很高,甚至有成为宰相的迹象。然而,李宗闵极力阻挠这一过程。
  5. “京兆尹杜悰,宗闵党也,尝诣宗闵,见其有忧色,曰:“得非以大戎乎?”宗闵曰:“然。何以相救?”悰曰:“悰有一策,可平宿憾,恐公不能用” :这段话描述了京兆尹杜悰(也是李宗闵的支持者)试图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他提出了一个策略,但李宗闵并没有采纳。
  6. “宗闵曰:“何如?”悰曰:“德裕有文学而不由科第,常用此为慊慊,若使之知举,必喜矣。”宗闵默然有间,曰:“更思其次。”悰曰:“不则用为御史大夫。”宗闵曰:“此则可矣”:这段话说明了李宗闵在考虑如何解决问题,他提议让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这也是一个提升他地位的方式。
  7. “悰再三与约,乃诣德裕。德裕迎揖曰:“公何为访此寂寥?”悰曰:“靖安相公令悰达意。”即以大夫之命告之。德裕惊喜泣下,曰:“此大门官,小子何足以当之!”寄谢重沓:”:这里描述了李德裕接到消息后的反应,他感到惊讶并感动到流泪,表示自己对李宗闵的失望和自责。同时,他也感谢杜悰的帮助。
  8. “宗闵复与给事中杨虞卿谋之,事遂中止”:最后一句话揭示了李宗闵再次尝试阻止李德裕晋升,但最终失败了。这可能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或者还有其他的因素介入导致事情的最终结果。

这首诗通过对唐宣宗时期的几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它反映了唐朝晚期政治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示了个人情感和利益如何在这些争斗中发挥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