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以左丞王璠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京城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民间惊惧,上闻而恶之。郑注素恶京兆尹杨虞卿,与李训共构之,云此语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狱。注求为两省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注毁之于上。会宗闵救杨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贬明州刺史。
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久居中用事,与王守澄争权不叶,李训、郑注因之出承和于西川,元素于淮南,践言于河东,皆为监军。秋,七月,甲辰朔,贬杨虞卿虔州司马。
庚戌,作紫云楼于曲江。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训、郑注为上画太平之策,以为当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上以为信然,宠任日隆。初,李宗闵为吏部侍郎,因附马都尉沈结女学士宋若宪、知枢密杨承和得为相。及贬明州,郑注发其事,壬子,再贬处州长史。著作郎、分司舒元舆与李训善,训用事,召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鞫杨虞卿狱。癸丑,擢为御史中丞。元舆,元褒之兄也。贬吏部侍郎李汉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萧浣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闵之党。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紫云楼

戊辰,以左丞王璠为户部尚书、判度支。
京城讹言郑注为上合金丹,须小儿心肝,民间惊惧,京兆尹杨虞卿闻而恶之。郑注素恶杨虞卿,与李训共构其罪,云此语出于虞卿家人。上怒,六月,下虞卿御史狱。注求为两省官,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闵不许,注毁之于上。会宗闵救杨虞卿,上怒,叱出之。壬寅,贬明州刺史。

庚戌,作紫云楼于曲江。

辛亥,以御史大夫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训、郑注为上画太平之策,以为当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开陈方略,如指诸掌。上以为信然,宠任日隆。初,李宗闵为吏部侍郎,因附马都尉沈结女学士宋若宪、知枢密杨承和得为相。及贬明州,郑注发其事,壬子,再贬处州长史。著作郎、分司舒元舆与李训善,训用事,召为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杂,鞫杨虞卿狱。癸丑,擢为御史中丞。元舆,元褒之兄也。贬吏部侍郎李汉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萧浣为遂州刺史,皆坐李宗闵之党。是时李训、郑注连逐三相,威震天下,于是平生丝恩发怨无不报者。

赏析:

紫云楼位于唐朝首都长安的曲江池畔,是当时皇帝和贵族们享受夏日美景的地方之一。在诗中,诗人通过紫云楼这一地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政治斗争的激烈。紫云楼不仅是观赏美景的地方,更成为了权贵们交流信息、谋划政治的重要场所。

诗中提到的“紫云楼”不仅代表了建筑本身的美丽和壮观,更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紫云楼的存在,体现了唐代宫廷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风貌。同时,紫云楼也是权力争斗和政治阴谋的中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紫云楼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紫云楼也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诗中的紫云楼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它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