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丁巳,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禁置寺及私度人。
时人皆言郑注朝夕且为相,侍御史李甘扬言于朝曰:“白麻出,我必坏之于庭!”癸亥,贬甘封州司马。然李训亦忌注,不欲使为相,事竟寝。
甲子,以国子博士李训为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侍讲学士。
贬左金吾大将军沈为邵州刺史。八月,丙子,又贬李宗闵潮州司户,赐宋若宪死。
丁丑,以太仆卿郑注为工部尚书,充翰林侍讲学士。注好服鹿裘,以隐沦自处,上以师友待之。注之初得幸,上尝问翰林学士、户部侍郎李珏曰:“卿有郑注乎?亦尝与之言乎?”对曰:“臣岂特知其姓名,兼深知其为人。其人奸邪,陛下宠之,恐无益圣德。臣忝在近密,安敢与此人交通!”戊寅,贬珏江州刺史。再贬沈柳州司户。

{“1. 诗名: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李训奏僧尼猥多,耗蠹公私”

  1. 译文:《资治通鉴》记载:李训上奏朝廷说僧尼的数量过多,这消耗了国家和百姓的财物。皇帝下诏,命令各地测试僧尼,不合格者一律遣返回俗。
  2. 注释:此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僧侣数量的关注及其可能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3. 赏析:此句揭示了李训对佛教势力的担忧,以及他对国家财政的关注。他希望通过限制僧侣数量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秩序。
  4. 2. 诗名: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郑注好服鹿裘”
  5. 译文:在《资治通鉴》中,有提到郑注喜欢穿鹿皮袍子,以此来表明他的隐居生活态度。
  6. 译文:《资治通鉴》中的“丁巳”指的是某一天,而“诏所在试僧尼诵经不中格者,皆勒归俗”则是指文宗下令让各地测试僧尼诵经能力,没有通过者一律被遣返回俗。
  7. 注释:“勒归俗”意味着将他们遣返原籍。
  8. 赏析:此句显示了文宗对佛教界的一种严格要求,旨在减少僧尼数量,从而减少国家的经济负担。这种措施也反映出文宗对佛教势力的警惕和控制欲。
  9. 诗名: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李训亦忌注”
  10. 译文:李训也害怕郑注,因此不希望他做宰相,最终此事并未实现。
  11. 原文:事竟寝。
  12. 注释:“寝”在这里是停止的意思。
  13. 赏析:这句话表明李训和郑注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或竞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这也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
  14. 诗名: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贬左金吾大将军沈为邵州刺史”
  15. 译文:文宗皇帝将左金吾大将军沈贬为邵州刺史。
  16. 原文:八月,丙子,又贬李宗闵潮州司户。
  17. 注释:“邵州刺史”和“潮州司户”都是具体的官职名称,分别对应沈和李宗闵的贬职。
  18.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文宗对某些朝臣的不满和处罚。这些官员可能因为某些行为或言论而被贬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严厉惩罚措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