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以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舆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郎,并同平章事。仍命训三二日一入翰林讲《易》。元舆为中丞,凡训、注所恶者,则为之弹击,由是得为相。又上惩李宗闵、李德裕多朋党,以贾餗及元舆皆孤寒新进,故擢为相,庶其无党耳。训起流人,期年致位宰相,天子倾意任之。训或在中书,或在翰林,天下事皆决于训。而涯辈承顺其风旨,惟恐不逮。自中尉、枢密、禁卫诸将,见训皆震慴,迎拜叩首。壬申,以刑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权知御史中丞。孝本,宗室之子,依训、注得进。
李听自恃勋旧,不礼于郑注。注代听镇凤翔,先遣牙将丹骏至军中慰劳,诬奏听在镇贪虐。冬,十月,乙亥,以听为太子太保、分司,复以杜悰为忠武节度使。郑注每自负经济之略,上问以富人之术,注无以对,乃请榷茶。于是以王涯兼榷茶使,涯知不可而不敢违,人甚苦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译文】
己巳,任命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舒元舆为刑部侍郎,兵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侍讲学士李训为礼部侍郎,与自己同平章事。同时命令李训三二日入翰林院讲授《易经》。舒元舆担任中丞后,凡是李训、贾注不喜欢的事务,都为之弹击,因此得以为相。朝廷还担心李宗闵、李德裕多朋党,因为贾餗及舒元舆都出身贫寒新进,所以提拔他们为相,希望他们没有朋党之心。李训起于流放者身份,一年之内就位至宰相。天子倾心任用他。李训在中书省或在翰林院时,天下事务都由他决断。而贾涯等人顺从他的风旨,唯恐不及。从宦官、枢密、禁卫诸将,见到李训都震悚恭敬,迎接拜首。壬申,任命刑部郎中兼御史知杂李孝本暂时主持御史中丞之职。李孝本是宗室之子,依靠李训、贾注的提携而得官。
赏析:
本文主要讲述了唐朝文宗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事变动,通过描述李训、舒元舆、李听等人的任免情况,展示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文章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朝中大臣的权力斗争,反映了唐代官场的尔虞我诈。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认识和批判。
- 人物关系梳理:
- 李训与舒元舆的关系:李训起于流放者身份,一年内位至宰相,这与舒元舆的背景有关。两人共同执政,显示了朝廷内部的合作与权力争夺。
- 李听与郑注的关系:李听自恃勋旧,不礼于郑注,导致郑注诬奏李听贪虐。这反映了官员间的权力斗争和个人恩怨。
- 政治背景解读:
- 唐代后期,政治腐败严重,宦官势力膨胀,官僚体系内部矛盾激化。文宗时期,虽有改革尝试,但未能根本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政治斗争。
- 本文中的人事任免,如李训的提拔、李听的贬斥等,体现了当时皇帝对于不同派系的支持态度,以及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 文学手法分析:
- 对比:文中通过比较李训与李听的不同命运,突出了个人品德与能力对政治生涯的影响。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如“牙将丹骏”“朱泚又指使中使刘海广许诺韦皋”,这些象征性的表达,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加深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 历史意义探讨:
- 对后世的影响: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其内政外交策略、官僚体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宗时期的改革尝试虽然未能完全成功,但对后世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文化价值:本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传达了唐代官场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