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郑注与李训谋,至镇,选壮士数百,皆持白棓,怀其斧,以为亲兵。是月,戊辰,王守澄葬于浐水,注奏请入护葬事,因以亲兵自随。仍奏令内臣中尉以下尽集浐水送葬,注因阖门,令亲兵斧之,使无遗类。约既定,训与其党谋:“如此事成,则注专有其功,不若使行馀、璠以赴镇为名,多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诛宦者,已而并注去之。”行馀、璠、立言、约及中丞李孝本,皆训素所厚也,故列置要地,独与是数人及舒元舆谋之,它人皆莫之知也。
壬戌,上御紫宸殿。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邪!”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宦者既去,训遽召郭行馀、王璠曰:“来受敕旨!”璠股栗不敢前,独行馀拜殿下。时二人部曲数百,皆执兵立丹凤门外,训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独东兵入,邠宁兵竟不至。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太和八年春,正月,上疾小瘳;丁巳,御太和殿见近臣。百官班定,韩约不报平安,奏称:“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臣递门奏讫。”因蹈舞再拜,宰相亦帅百官称贺。训、元舆劝上亲往观之,以承天贶,上许之。百官退,班于含元殿。日加辰,上乘软舆出紫宸门,升含元殿。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邪!”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宦者既去,训遽召郭行馀、王璠曰:“来受敕旨!”璠股栗不敢前,独行馀拜殿下。时二人部曲数百,皆执兵立丹凤门外,训已先使人召之,令人受敕。独东兵入,邠宁兵竟不至。
译文:
在唐文宗的太和年间,即公元834年春,正月里,文宗皇帝的病情略有好转。到了丁巳这一天,他驾临太和殿,会见了朝廷中的近臣。然而,尽管病情有所好转,文宗的神识却已经大不如从前,无法恢复至病初时的状态。二月,壬午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零度,发生了日食事件。
注解:
《资治通鉴》:一部由北宋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4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共分为294卷。
唐纪六十一:指的是唐武宗的第八十个年份。
甘露:通常指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露水或雨珠,有时也特指某种特定物质如蜂蜜等。
丁巳: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日期表示方式,相当于现在的“初三”或“三号”。
太和殿:古代中国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近臣:此处指皇宫内的官员和侍卫。
软舆:一种较为舒适的车轿,供帝王出行时乘坐。
仇士良、鱼志弘:唐朝宦官,两人曾参与策划并参与了杀害太子李诵的事件。
郭行余、王璠:两位宦官,此次事件中,他们被训斥并要求接受皇帝的命令。
丹凤门:位于长安城西面的一个重要城门,是进出皇城的正门之一。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大和八年:唐文宗在位期间的时间。
注解总结:
本段内容出自《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讲述了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在太和年间的一段往事。文宗在身体稍有好转之后,举行了一次朝会,并接见了朝中的官员。但文宗的身体健康状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善。随后的日子里,宫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即甘露降临于皇宫的石榴树上。这件事引发了一场争议,文宗最终决定亲自查看此事,并决定是否要向全天下公布这个消息。然而,由于宦官的反对,最终消息只对部分官员宣布了这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