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奏籍郑注家赀,得绢百馀万匹,他物称是。
庚辰,上问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对曰:“渐安。然比日寒冽特甚,盖刑杀太过所致。”郑覃曰:“罪人周亲前已皆死,其馀殆不足问。”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葛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训、郑注既诛,召六道巡边使。田全操追忿训、注之谋,在道杨言:“我入城,凡儒服者,无贵贱当尽杀之!”癸未,全操等乘驿疾驱入金光门,京城讹言有寇至,士民惊噪纵横走,尘埃四起。两省诸司官闻之,皆奔散,有不及束带袜而乘马者。郑覃、李石在中书,顾吏卒稍稍逃去。覃谓石曰:“耳目颇异,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属,不可轻也!今事虚实未可知,坚坐镇之,庶几可定。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且果有祸乱,避亦不免!”覃然之。石坐视文案,沛然自若。敕使相继传呼:“闭皇城诸司门!”左金吾大将军陈君赏帅其众立望仙门下,谓敕使曰:“贼至,闭门未晚,请徐观其变,不宜示弱!”至晡后乃定。是日,坊市恶少年皆衣绯皁,持弓刀北望,见皇城门闭,即欲剽掠,非石与君赏镇之,京城几再乱矣。时两省官应入直者,皆与其家人辞诀。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四十五 · 唐纪六十一

度支奏籍郑注家赀,得绢百馀万匹,他物称是。

庚辰,上问宰相:“坊市安未?”李石对曰:“渐安。然比日寒冽特甚,盖刑杀太过所致。”郑覃曰:“罪人周亲前已皆死,其馀殆不足问。”时宦官深怨李训等,凡与之有瓜葛亲,或暂蒙奖引者,诛贬不已,故二相言之。

李训、郑注既诛,召六道巡边使。田全操追忿训、注之谋,在道杨言:“我入城,凡儒服者,无贵贱当尽杀之!”癸未,全操等乘驿疾驱入金光门,京城讹言有寇至,士民惊噪纵横走,尘埃四起。两省诸司官闻之,皆奔散,有不及束带袜而乘马者。郑覃、李石在中书,顾吏卒稍稍逃去。覃谓石曰:“耳目颇异,宜且出避之!”石曰:“宰相位尊望重,人心所属,不可轻也!今事虚实未可知,坚坐镇之,庶几可定。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且果有祸乱,避亦不免!”覃然之。石坐视文案,沛然自若。敕使相继传呼:“闭皇城诸司门!”左金吾大将军陈君赏帅其众立望仙门下,谓敕使曰:“贼至,闭门未晚,请徐观其变,不宜示弱!”至晡后乃定。是日,坊市恶少年皆衣绯皁,持弓刀北望,见皇城门闭,即欲剽掠,非石与君赏镇之,京城几再乱矣。时两省官应入直者,皆与其家人辞诀。

这首诗出自《资治通鉴》,讲述了唐代李训、郑注被诛后,六道巡视边境的将领田全操等人因不满李训、郑注的阴谋而发动叛乱的故事。诗中描绘了叛乱前的紧张氛围和混乱局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同时,诗中的一些诗句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诗中提到“李训、郑注既诛”,表明李训和郑注已经遭到了朝廷的严厉处罚。这种惩罚虽然能够震慑其他人,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和仇恨。因此,诗中出现了“田全操追忿训、注之谋”这样的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

诗中描述了叛乱前的紧张氛围和混乱场面。“坊市恶少年皆衣绯皁,持弓刀北望”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叛乱前夕的混乱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此外,“京师讹言有寇至”“两省诸司官闻之皆奔散”等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势。

诗中的一些诗句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启示。例如,“李石坐视文案,沛然自若”这句诗表达了李石在面对困境时的冷静和自信。他认为宰相应该坚定信念,坚守岗位,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鼓舞他人。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叛乱前的情景进行描绘和分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同时,诗中的一些诗句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对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