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以左藏积弊日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十二月,庚戌,以华州刺史卢钧为岭南节度使。李石言于上曰:“卢钧除岭南,朝士皆相贺。以为岭南富饶之地,近岁皆厚赂北司而得之;今北司不挠朝权,陛下宜有以褒之。庶几内外奉法,此致理之本也。”上从之。钧至镇,以清惠著名。
己未,淑王纵薨。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中开成二年(丁巳,公元八三七年)
春,二月,己未,上谓宰相:“荐人勿问亲疏,联闻窦易直为相,未尝用亲故。若亲故果才,避嫌而弃之,是亦不为至公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有司以左藏积弊日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这首诗是关于唐代的一段历史记载,涉及官员处理国家事务的情况。诗中描述了文宗皇帝时期,一些官员处理国家财政问题时的困境和挑战。通过这些描述,我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官员们的工作情况。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诗歌原文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
    有司以左藏积弊日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
  2. 翻译
    有官员指出左藏库积累了很多腐败的旧账,请求进行审查。他们提到有些官员因为过去的罪行而应被宽赦。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后来发现其中确实有官员虚报损失,于是下令赦免了这些官员。然而,给事中狄兼谟却拒绝接受赦免令,他认为如果因为贪腐就赦免官员,那么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因此应该坚决不赦免这些官员。皇帝听了他的意见后表示赞赏,认为他的决定是对的。
  3. 关键词解析
  • 左藏:唐朝的一个机构,主要负责国库的收支和管理。
  • 积弊:指左藏库中存在的大量腐败问题。
  • 检勘:审查、检查的意思。
  • 官典犯赃:指的是官员们因贪污受贿而犯下的罪行。
  • 敕书:皇帝的命令文书。
  • 许之:允许、同意某人或某事。
  • 失罪人:失去公正的人。
  1. 背景分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晚期政治的腐败和官员的不作为。左藏库的腐败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需要有人来审查和解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隐瞒和夸大损失,使得问题更加严重。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也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2. 人物评价
    给事中狄兼谟是一个正直而有原则的官员。他看到贪腐行为后,没有选择妥协或者掩盖,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反对。他的决定虽然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却维护了国家的公正和道德底线。皇帝对他的决定表示赞赏,这也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直和清廉是受到尊重和赞赏的品质。
  3. 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记录事件的文章,它还反映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以及人们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它也提醒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保持诚实和公正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4. 文学手法
    诗歌采用了叙事的方式,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诗人通过叙述整个事件的过程,展现了给事中等人的正直和勇气。同时,诗歌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狄兼谟的决定与其他官员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他的品质。这种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个故事。
  5. 现代启示
    这首诗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现代启示。首先,它强调了正直和廉洁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正直和廉洁的领导者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其次,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和警觉性,避免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最后,它还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问题和挑战,不要因为害怕失败就放弃追求公正和真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