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甲戌,以御史大夫陈夷行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初,知枢密刘弘逸、薛季陵宠于文宗,仇士良恶之。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杨嗣复出为湖南观察使,李珏出为桂管观察使。士良屡谮弘逸等于上,劝上除之。乙未,赐弘逸、季陵死,遣中使就潭、桂州诛嗣复及珏。户部尚书杜悰奔马见李德裕曰:“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丙申,德裕与崔珙、崔郸、陈夷行三上奏,又邀枢密使至中书,使入奏。以为:“德宗疑刘晏动摇东宫而杀之,中外咸以为冤,两河不臣者由兹恐惧,得以为辞。德宗后悔,录其子孙。文宗疑宋申锡交通籓邸,窜谪至死。既而追悔,为之出涕。嗣复、珏等若有罪恶,乞更加重贬。必不可容,亦当先行讯鞫,俟罪状著白,诛之未晚。今不谋于臣等,遽遣使诛之,人情莫不震骇。愿开延英赐对。”至晡时,开延英,召德裕等入。德裕等泣涕极言:“陛下宜重慎此举,毋致后悔!”上曰:“朕不悔!”三命之坐,德裕等曰:“臣等愿陛下免二人于死,勿使既死而众以为冤。今未奉圣旨,臣等不敢坐。”久之,上乃曰:“特为卿等释之。”德裕等跃下阶舞蹈。上召升坐,叹曰:“朕嗣位之际,宰相何尝比数!李珏、季陵志在陈王,嗣复、弘逸志在安王。陈王犹是文宗遗意,安王则专附杨妃。嗣复仍与妃书云:‘姑何不效则天临朝!’向使安王得志,朕那复有今日?”德裕等曰:“兹事暖昧,虚实难知。”上曰:“杨妃尝有疾,文宗听其弟玄思入侍月馀,以此得通意旨。朕细询内人,情状皎然,非虚也。”遂追还二使,更贬嗣复为潮州刺史,李珏为昭州刺史,裴夷直为驩州司户。
《资治通鉴》陈夷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六》记载,三月,唐文宗命御史大夫陈夷行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陈氏家族在唐朝史上颇有影响力,祖父陈忠为唐玄宗时的宰相,父亲与兄弟亦历任高位。陈夷行的任职标志着其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其能力的肯定。
初任时,文宗对刘弘逸、薛季陵宠信深厚,而仇士良则对其心怀不满。陈夷行的政治立场和政策选择成为文宗即位后的首要任务之一。他通过打击宦官势力,试图恢复皇权,这一行动最终导致了三人的死亡。
杨嗣复及李珏被贬职,他们的政治理念与文宗产生了冲突。尽管文宗曾考虑赦免杨嗣复等人,但最终还是做出了严厉的决定。这种决策反映了文宗在权力斗争中的立场与决断力。
杜悰的担忧并非无道理,当天子年少且新即位时,处理此类敏感问题需要极大的谨慎。然而,文中也展示了陈夷行在处理政务时的果断与决断,即使面对强大的反对声音,仍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决策。
文中还提及了当时社会对于宦官的普遍反感,以及宦官如何通过谗言陷害忠良,展现了唐代宦官权力膨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资治通鉴》通过这段历史事件,不仅记录了唐朝中期的政治动态,也深刻揭示了宦官专权的危害及其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
陈夷行的仕途虽然短暂,但其政治生涯中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与宦官的斗争,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教训。通过这段历史的叙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政治家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还能深入思考权力运作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