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李德裕等上言:“若如前诏,河东等三道严兵守备,俟来春驱逐,乘回鹘人困马赢之时,又官军免盛寒之苦,则幽州兵宜令止屯本道以俟诏命。若虑河冰既合,回鹘复有驰突,须早驱逐,则当及天时未寒,决策于数日之间。以河朔兵益河东兵,必令收功于两月之内。今闻外议纷纭,互有异同,倘不一询群情,终为浮辞所挠。望令公卿集议。”诏从之。时议者多以为宜俟来春。九月,以刘沔兼招换回鹘使,如须驱逐,其诸道行营兵权令指挥。以张仲武为东面招抚回鹘使,其当道行营兵及奚、契丹、室韦等并自指挥。以李思忠为河西党项都将回鹘西南面招讨使,皆会军于太原。令沔屯雁门关。
初,奚、契丹羁属回鹘,各有监使,岁督其贡赋,且诇唐事。张仲武遣牙将石公绪统二部,尽杀回鹘监使等八百馀人。仲武破那颉啜,得室韦酋长妻子。室韦以金帛羊马赎之,仲武不受,曰:“但杀回鹘监使则归之!”癸卯,李德裕等奏:“河东奏事官孙俦适至,云回鹘移营近南四十里。刘沔以为此必契丹不与之同,恐为其掩袭故也。据此事势,正堪驱除。臣等问孙俦,若与幽州合势,迫逐回鹘,更须益几兵。俦言不须多益兵,唯大同兵少,得易定千人助之足矣。”上皆从之。诏河东、幽州、振武、天德各出大兵,移营稍前,以迫回鹘。
诗歌译文如下:
戊子,李德裕等人上奏说:“如果依照先前的诏命,河东道和三川道等地的节度使应严加守备,等到春末秋初,河水解冻后便要驱逐回鹘。现在河冰尚未完全融化,回鹘又再次聚集力量,恐怕是打算趁我军疲弊,发动突然袭击。因此请求在天时未寒,气候尚暖时进行驱逐行动。另外,河东、振武、天德军各自出动大兵,移营到前面去,以便靠近回鹘。”于是皇上听从了他们的意见。而当时朝议认为应该等到来年春天再驱逐回鹘。但刘沔建议立即驱逐。他分析说,回鹘虽然集结兵力于近地,但人数不多,且没有精良的兵器,只要我们抓住时机,乘其不备,就能取胜。他主张先发制人,迅速行动。
赏析: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唐代中宗至唐哀帝的历史,全书共294章,约300万字。其中,《唐纪》部分记录了唐玄宗至唐宣宗的历史。在这一段中,李德裕等人因河东和三川道等地被回鹘占据,向皇帝进言请求驱逐回鹘。然而,朝中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最后,李德裕坚持自己的意见,提出先发制人,迅速出兵驱逐回鹘的建议。他认为回鹘虽然人数众多,但缺乏精良的武器,只需抓住时机,乘其不备,就能取得胜利。最终,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