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三年(癸亥,公元八四三年)
春,正月,回鹘乌介可汗帅众侵逼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帅沙陀硃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骑袭其牙帐,沔自以大军继之。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鹘之众寡,见氈车数十乘,从者皆衣硃碧,类华人。使谍问之,曰:“公主帐也。”雄使谍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当求归路!今将出兵击可汗,请公主潜与侍从相保,驻车勿动!”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归。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丙午,刘沔捷奏至。
”`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七月,凡一年有奇。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三年(癸亥,公元八四三年)
春,正月,回鹘乌介可汗帅众侵逼振武,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帅沙陀硃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骑袭其牙帐,沔自以大军继之。雄至振武,登城望回鹘之众寡,见氈车数十乘,从者皆衣朱碧,类华人。使谍问之,曰:“公主帐也。”雄使谍告之曰:“公主至此,家也,当求归路!今将出兵击可汗,请公主潜与侍从相保,驻车勿动!”雄乃凿城为十馀穴,引兵夜出,直攻可汗牙帐。至其帐下,虏乃觉之。可汗大惊,不知所为,弃辎重走,雄追击之。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归。斩首万级,降其部落二万馀人。丙午,刘沔捷奏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唐朝中期政治动荡、民族纷争的历史背景,以及武宗时期一位地方官员刘沔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诗中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勇敢和智谋。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战争与和平的年代,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伟大。此外,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会昌三年”、“振武”、“可汗”等,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诗的开头部分“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直接引入了主题,明确指出这是关于唐朝武宗时期的一段记述。紧接着,作者介绍了这一年的具体时间跨度——从“昭阳大渊献”开始到“阏逢困敦七月”,共计一年有余。这样的描述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这是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还暗示了这一年里可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接下来的内容是对事件的简要概述:“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中会昌三年”,这里明确了事件发生的皇帝是唐武宗,并指出了该年为唐武宗的第三年。这种表述既简洁又准确,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时间定位和事件背景。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提到了主要人物“春,正月,回鹘乌介可汗率众侵逼振武”,这一句详细地描绘了事件的起始点。回鹘国的一位可汗率众侵入了唐朝的边境城镇振武,这一行为无疑引起了唐朝的高度重视和警觉。诗人通过“刘沔遣麟州刺史石雄、都知兵马使王逢帅沙陀硃邪赤心三部及契苾、拓跋三千骑袭其牙帐”等句子进一步描绘了唐朝方面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其中“刘沔”是一位关键人物,他派遣了自己的军队前去抗击入侵者,展现了唐朝将领的英勇和果断。
诗中还提到了“沔自以大军继之”,“沔自以大军继之”这句话表明了刘沔不仅派出了自己的军队,还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前往支援。这种行动展示了唐朝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坚决和决心。同时,这也反映了唐朝将领们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协同作战的能力。
在战斗过程中,刘沔采取了果断的行动,他命令士兵在夜间凿开城墙,发起突袭。这种突然而猛烈的攻击使得回鹘国的可汗措手不及,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诗人通过“庚子,大破回鹘于杀胡山”这样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和紧张气氛。
诗中记录了“可汗被疮,与数百骑遁去,雄迎太和公主以归”的结局。这一结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胜利,也标志着和平的到来。在这里,“可汗被疮”指的是回鹘国的可汗在战斗中受伤,而“数百骑”则是指他身边的随从人员。这种写法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战争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唐武宗时期的边疆危机和民族纷争。诗中不仅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勇敢,还体现了唐朝政府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决心和智慧。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战争与和平的年代,让人深感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伟大。同时,诗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会昌三年”、“振武”、“可汗”等,不仅增加了诗句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