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以泽潞事谋于宰相,宰相多以为:“回鹘馀烬未灭,边鄙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请以刘稹权知军事。”谏官及群臣上言者亦然。李德裕独曰:“泽潞事体与河朔三镇不同。河朔习乱已久,人心难化。是故累朝以来,置之度外。泽潞近处心腹,一军素称忠义,尝破走硃滔,擒卢从史。顷时多用儒臣为帅,如李抱真成立此军,德宗犹不许承袭,使李缄护丧归东都。敬宗不恤国务,宰相又无远略,刘悟之死,因循以授从谏。从谏跋扈难制,累上表迫胁朝廷,今垂死之际,复以兵权擅付竖子。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上曰:“卿以何术制之,果可克否?”对曰:“稹所恃者河朔三镇。但得镇、魏不与之同。则稹无能为也。若遣重臣往谕王元逵、何弘敬,以河朔自艰难以来,列圣许其传袭,已成故事,与泽潞不同。今朝廷将加兵泽潞,不欲更出禁军至山东。其山东三州隶昭义者,委两镇攻之。兼令遍谕将士,以贼平之日厚加官赏。苟两镇听命,不从旁沮桡官军,则稹必成擒矣!”上喜曰:“吾与德裕同之,保无后悔。”遂决意讨稹,群臣言者不复入矣。上命德裕草诏赐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其略曰:“泽潞一镇,与卿事体不同,勿为子孙之谋,欲存辅车之势。但能显立功效,自然福及后昆。”丁丑,上临朝,称其语要切,曰:“当如此直告之是也!”又赐张仲武诏,以“回鹘馀烬未灭,塞上多虞,专委卿御侮。”元逵、弘敬得诏,悚息听命。
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记载的是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即唐武宗在宰相的建议下考虑对泽潞进行军事征讨。然而,李德裕却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战略观点。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诗句翻译:
- 上以泽潞事谋于宰相,宰相多以为:“回鹘馀烬未灭,边鄙犹须警备,复讨泽潞,国力不支。”谏官及群臣上言者亦然。
译为:“皇帝向宰相们咨询如何处理泽潞之事,多数宰相都认为:‘回鹘的残余势力尚未完全消灭,边境地区仍需加强警戒,因此再次讨伐泽潞,国家的财力无法支撑这样的军事行动。’谏官以及群臣也纷纷表达相似意见。”
- 诗句注释:
- 泽潞,指的是唐代时位于今山西境内的地区,是唐朝与回鹘等民族交界的地区。
- “回鹘馀烬”指的是回鹘族的残部,他们在唐朝时期虽然已经衰落,但仍有部分力量存在。
- “边鄙”指的是边境地区,强调了该地区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 “警备”意味着加强防御措施,以防止外敌入侵。
- “国力不支”意味着国家的财力不足以支持此次军事行动。
- 诗句赏析:
- 李德裕的反对意见体现了他的战略眼光。他认为泽潞的情况与河朔三镇不同,后者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政权和强大的军队,而泽潞则不同。因此,他提出用不同的策略来处理这一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采取军事行动。
- 这种策略可能更加稳妥和有效。通过派遣重臣前往解释朝廷的意图,并给予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激励,可能会更容易获得当地官员和民众的支持。
- 此外,他还建议不要派出禁军去山东地区,而是让当地的王元逵、何弘敬两镇自行负责攻击泽潞。这种做法可以减轻朝廷的负担,同时也能更好地控制战争的进程。
李德裕的反对意见反映了他对泽潞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对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他的建议可能更加稳妥和有效地解决这一复杂的政治问题,避免了不必要的军事行动带来的风险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