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陆发运使,代北荐饥,漕运不继。文楚颇减军士衣米,又用法稍峻,军士怨怒。尽忠遣君立潜诣蔚州说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克用曰:“吾父在振武,俟我禀之。”君立曰:“今机事已泄,缓则生变,何暇千里禀命乎!”于是尽忠夜帅牙兵攻牙城,执文楚及判官柳汉璋等系狱,自知军州事,遣召克用。克用帅其众趣云州,行收兵,二月,庚午,至城下,众且万人,屯于斗鸡台下。壬申,尽忠遣使送符印,请克用为防御留后。癸酉,尽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鸡台下,克用令军士玼食之,以骑践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视事,令将士表求敕命;朝廷不许。李国昌上言:“乞朝廷速除大同防御使。若克用违命,臣请帅本道兵讨之,终不爱一子以负国家。”朝廷方欲使国昌谕克用,会得其奏,乃以司农卿支详为大同军宣慰使,诏国昌语克用,令迎候如常仪,除克用官,必令称惬。又以太仆卿卢简方为大同防御使。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九 乾符四年(丁酉,公元877年)春,正月,王郢诱鲁入舟中,执之,将士从者皆奔溃。
诗的翻译:
资治通鉴是一本重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乾符四年(干支纪年),正月,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王郢诱鲁入舟中,并最终抓获了他。同时,跟随他的士兵们也都纷纷逃亡。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王郢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试图通过诱捕一个名叫鲁的人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鲁则是朝廷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被捕对当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通过对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