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军乱,节度使曾衮出城避之,诸道兵戍邕管者往往自归。
夏,四月,丁酉,以太仆卿李琢为蔚、朔等州招讨都统、行营节度使。琢,听之子也。
张璘渡江击贼帅王重霸,降之。屡破黄巢军,巢退保饶州,别将常宏以其众数万降。璘攻饶州,克之,巢走。时江、淮诸军屡奏破贼,率皆不实,宰相已下表贺,朝廷差以自安。
以李琢为蔚朔节度使,仍充都统。
以杨师立为东川节度使,牛勖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以诸葛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
初,刘巨容既还襄阳,荆南监军杨复光以忠武都将宋浩权知府事,泰宁都将段彦谟以兵守其城。诏以浩为荆南安抚使,彦谟耻居其下。浩禁军士剪伐街中槐柳,彦谟部卒犯令,浩杖其背。彦谟怒,扶刃驰入,并其二子杀之。复光奏浩残酷,为众所诛。诏以彦谟为朗州刺史,以工部侍郎郑绍业为荆南节度使。
诗句:
- 安南内城被叛乱的士卒占据,节度使曾衮率军围攻不能克,其余戍卒,大多已擅自归返原籍。
- 邕管军辖下的外来诸道戍兵已减少一半,冬季就要来临,倘若南诏蛮军入寇侵犯,将如何对付!
- 曾衮率军攻之不克,其余戍卒大多已擅自返回原籍,邕管军辖下的外来诸道戍兵已减少一半。
- 广明元年(880)四月还襄阳,荆门(今湖北),大破黄巢农民军,乘胜追至江陵,欲“留贼以为富贵之资”而停止追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安南内城被叛军占据、曾衮率军围攻未能成功、其他戍守的外道兵纷纷回归的情景。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混乱和不安,同时也体现了唐末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诗中对战争的描绘充满了情感和思考,既有对胜利的喜悦,也有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既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关键词:战争、叛乱、节度使、保卫、撤退
译文:
安南内城的叛军被曾衮率领的部队围攻但未能成功,剩下的外道兵大部分都已经擅自返回原籍。
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如果南诏蛮军再次入侵,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曾衮率领的军队攻打叛军未能成功,剩下的外道兵大部分都擅自返回原籍,邕管辖区的外道兵已经减少了一半以上。
注解:
- 安南:古代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统称,包括现今越南北部一带。
- 内城:指城市或国家的中心区域,通常是军事防御的核心地带。
- 节度使:中国古代一种地方行政官职,负责管理一方的军事、民政等事务。
- 叛乱:“内城”一词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安南内城里发生的叛乱事件。
- 荆门:今湖北省荆门市,位于长江北岸,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 黄巢: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因起义而被唐僖宗赐死。
- 高骈:唐代后期的一位著名将领,曾在对抗黄巢起义中取得过一定的战绩。
- 张璘(?~880):唐代名将,以勇战闻名,曾多次击败黄巢起义军的攻势。
- 昭义、感化、义武等军:指唐朝时期各藩镇的部队。
- 淮南节度使: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之一,负责管理江南一带的军事、民政等事务。
- 昭义:即昭义军,为唐朝后期河东道的一个藩镇军队。
- 岭南大疫:指唐朝时期岭南地区发生的大规模瘟疫事件。
- 诸道兵:指唐朝时期各地的驻军力量。
典故:
《资治通鉴》:
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安南都护高浔击破安南内乱后,自任其为节度使。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安南内乱再起,曾衮出城御敌未果退守容州(今广西)。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黄巢起义爆发,曾衮奉命征讨黄巢于饶州(今江西波阳)等地,但未能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