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浔与黄巢将李详战于石桥,浔败,奔河中,详乘胜复取华州。巢以详为华州刺史。
以权知夏绥节度使拓跋思恭为节度使。
宗正少卿嗣曹王龟年自南诏还,骠信上表款附,请悉遵诏旨。
九月,李孝昌、拓跋思恭与尚让、硃温战于东渭桥,不利,引去。
初,高骈与镇海节度使周宝俱出神策军,骈以兄事宝。及骈先贵有功,浸轻之。既而封壤相邻,数争细故,遂有隙。骈檄宝入援京师,宝治舟师以俟之,怪其久不行。访诸幕客,或曰:“高公幸朝廷多故,有并吞江东之志,声云入援,其实未必非图我也!宜为备。”宝未之信,使人觇骈,殊无北上意。会骈使人约宝面会瓜洲议军事,宝遂以言者为然,辞疾不往。且谓使者曰:“吾非李康,高公复欲作家门功勋以欺朝廷邪?”骈怒,复遣使责宝,“何敢轻侮大臣?”宝诟之曰:“彼此夹江为节度使,汝为大臣,我岂坊门卒邪!”由是遂为深仇。
高浔与黄巢将李详交战,战败后,逃往河中,随后李详乘胜收复华州。在这次军事冲突中,黄巢任命李详为华州刺史。而唐昭义节度使高浔则因与镇海节度使周宝的不和,导致双方关系破裂,最终高浔被朝廷派遣至东都洛阳,担任东都留守。具体分析如下:
战争的背景:当时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迫使唐僖宗逃亡至成都,唐昭义节度使高骈受命讨伐黄巢。他自恃有功,逐渐疏远了同僚周宝,两人的矛盾逐渐公开化。
战事的发展:高浔在战石桥时败给了李详,此战后,高浔退守到河中,而李详继续追击黄巢,并成功收复了华州。黄巢随即任命李详为华州刺史,表明他对李详的军事才能的认可和重视。
政治局势的变化:随着战事的进展,唐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愈加激烈。高骈与周宝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周宝投向了黄巢一方。这标志着唐昭义节度使与镇海节度使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政坛上的不稳定和动荡。
个人命运的转变:高浔在战败后,选择了逃避现实,逃往河中避难。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他在战场上的失败,也体现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观态度。
后续的影响:黄巢占领长安后,高骈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统,负责讨伐黄巢。然而,他并未实际参与到勤王战争中,而是通过发檄文召集其他藩镇军队来应对黄巢。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藩镇将领的不满,也加剧了唐朝内部的分裂和混乱。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当时政治军事状况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人性中贪婪、背叛、忠诚等多重面向的深刻剖析。通过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和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