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至长沙,殷表賨为节度副使。它日,殷议入贡天子,賨曰:“杨王地广兵强,与吾邻接,不若与之结好,大可以为缓急之授,小可通商旅之利。”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
初,清海节度使徐彦若遗表荐副使刘隐权留后,朝廷以兵部尚书崔远为清海节度使。远至江陵,闻岭南多盗,且畏隐不受代,不敢前,朝廷召远还。隐遣使以重赂结硃全忠,乃奏以隐为清海节度使。
昭宣光烈孝皇帝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下之下天祐二年(乙丑,公元九零五年)
春,正月,硃全忠遣诸将进兵逼寿州。
润州团练安仁义勇决得士心,故淮南将王茂章攻之,逾年不克。杨行密使谓之曰:“汝之功,吾不忘也,能束身自归,当以汝为行军副使,但不掌兵耳。”仁义不从。茂章为地道入城,遂克之。仁义举族登楼,众不敢逼。先是,攻城诸将见仁义辄骂之,惟李德诚不然,至是仁义召德诚登楼,谓曰:“汝有礼,吾今以为汝功。”且以爱妾赠之。乃掷弓于地,德诚掖之而下,并其子斩于广陵市。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五 · 唐纪八十一
-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唐纪八十一
- 译文: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五卷,唐朝纪事第八十一卷。
- 关键词: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唐朝纪事第八十一卷
- 注释:《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 賨至长沙
- 诗句:賨至长沙
- 译文:賨到达长沙。
- 赏析:这里提到的“賨”可能是指某个人物或事件,但具体身份不详。“长沙”可能是一个地名,也可能是指某种文化或政治背景。
- 殷表賨为节度副使
- 诗句:殷表賨为节度副使
- 译文:殷表奏请朝廷任命賨为节度副使。
- 赏析:这里的殷可能是节度使或某位官员,他在朝廷的支持下向皇帝推荐賨担任副使职务。这反映了当时的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互动。
- 它日,殷议入贡天子
- 诗句:它日,殷议入贡天子
- 译文:有一天,殷讨论是否向天子(即皇帝)进贡。
-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殷在朝会上讨论国家大事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国家政策和对外关系的思考。同时,这也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对话和决策过程。
- 賨曰:“杨王地广兵强,与吾邻接…”
- 诗句:賨曰:“杨王地广兵强,与吾邻接…”
- 译文:賨说:“杨王地广兵强,与吾邻接…”
- 赏析:这段话显示了賨对当地杨王的担忧。他认为杨王的力量强大,且地理位置靠近自己,因此他担心如果朝廷对杨王采取行动,自己的安全将受到威胁。
- 不若与之结好,大可以为缓急之授,小可通商旅之利。”
- 诗句:不若与之结好,大可以为缓急之授,小可通商旅之利。
- 译文:与其与他建立友好关系,可以获得紧急情况下的援助,也可以促进商业贸易的利益。
- 赏析:这段话强调了通过外交手段维护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它反映了賨在处理国家关系时的智慧和远见。
- 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
- 诗句:殷作色曰:“杨王不事天子,一旦朝廷致讨,罪将及吾。汝置此论,勿为吾祸!”
- 译文:殷面色严肃地说:“杨王不尊奉天子,一旦朝廷兴师讨伐,罪罚将会落到我身上。你提出这种观点,不要成为我的灾祸!”
- 赏析:这段话揭示了殷对杨王的态度以及他对朝廷政策的不满。他担心杨王的存在会成为他的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朝廷的惩罚。因此,他强烈反对任何可能引起冲突的观点。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动态。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语言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