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难节度使杨崇本以凤翔、保塞、彰义、保义之兵攻夏州,匡国节度使刘知俊邀击坊州之兵,斩首三千馀级,擒坊州刺史刘彦晖。
刘仁恭救沧州,战屡败。乃下令境内:“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悉自备兵粮诣行营,军发之后,有一人在闾里,刑无赦!”或谏曰:“今老弱悉行,妇人不能转饷,此令必行,滥刑者众矣!”乃命胜执兵者尽行,文其面曰“定霸都”,士人则文其腕或臂曰“一心事主”,于是境内士民,稚孺之外无不文者。得兵十万,军于瓦桥。
时汴军筑垒围沧州,鸟鼠不能通。仁恭畏其强,不敢战。城中食尽,丸土而食,或互相掠啖。硃全忠使人说刘守文曰:“援兵势不相及,何不早降!”守文登城应之曰:“仆于幽州,父子也。梁王方以大义服天下,若子叛父而来,将安用之!”全忠愧其辞直,为之缓攻。
静难节度使杨崇本率领凤翔、保塞、彰义和保义的军队进攻夏州,匡国节度使刘知俊截击了坊州的部队,并斩首三千多级,生擒了坊州刺史刘彦晖。在这场战争中,刘仁恭救援沧州,却屡战屡败,于是下令境内的百姓男子十五岁以上,七十岁以下,都要自行携带兵器粮食到行营集结;军旗一挥,一旦有人留在家中,一律处以极刑。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示了刘仁恭誓死保卫城池的决心与勇气。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战争场景以及刘仁恭的决策过程,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紧张氛围和人民对于家园的渴望保护。诗句中的“斩将”与“擒将”等词句,不仅传达了战事的激烈程度,还体现了士兵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诗中所体现的“老弱悉行”与“妇人不能转饷”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乱中的无助和困境。这种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情感表达,使此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