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作乱,杀节度使李彝昌。将吏共诛宗益,推彝昌族父蕃汉都指挥使李仁福为帅,癸丑,仁福以闻。夏,四月,甲子,以仁福为定难节度使。
丁卯,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献瑞麦,一茎三穗,帝曰:“丰年为上瑞。今宋州大水,安用此为!”诏除本县令名,遣使诘责友谅,以兗海留后惠王友能代为宋州留后。友谅、友能,皆全昱子也。
帝以晋州刺史下邑华温琪拒晋兵有功,欲赏之,会护国节度使冀王友谦上言晋、绛边河东,乞别建节镇,壬申,以晋、绛、沁三州为定昌军,以温琪为节度使。
左金吾大将军寇彦卿入朝,至天津桥,有民不避道,投诸栏外而死。彦卿自首于帝。帝以彦卿才干有功,久在左右。命以私财遗死者家以赎罪。御史司宪崔沂劾奏“彦卿杀人阙下,请论如法。”帝命彦卿分析。彦卿对:“令从者举置栏外,不意误死。”帝欲以过失论,沂奏:“在法,以势使令为首,下手为从,不得归罪从者;不斗而故殴伤人,加伤罪一等,不得为过失。”辛巳,责授彦卿游击将军、左卫中郎将。彦卿扬言:“有得崔沂首者,赏钱万缗。”沂以白帝,帝使人谓彦卿:“崔沂有毫发伤,我当族汝!”时功臣骄横,由是稍肃,沂,沆之弟也。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到哲宗崇宁四年(1103年)的历史。其中,关于后梁的部分涉及了多起政治、军事事件及人物传记。下面将结合原文逐句解释诗句:
- 夏州都指挥使高宗益作乱:描述了夏州地区发生了一起由都指挥使李彝昌引发的动乱。
- 杀节度使李彝昌:在这次动乱中,李彝昌被杀害,表明他因参与叛乱而遭到清算。
- 将吏共诛宗益:动乱之后,参与叛乱的官员和将领共同处决了宗益,显示了对叛乱者的严厉打击。
- 推彝昌族父蕃汉都指挥使李仁福为帅:朝廷任命李仁福为新的统帅,以接替李彝昌的位置,反映了朝廷试图恢复秩序的决心。
- 夏,四月,甲子,以仁福为定难节度使:甲子,即四月初五,后梁太祖正式任命李仁福为定难节度使,这是对他平定叛乱和稳定局势的一种官方认可和奖励。
- 丁卯,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献瑞麦,一茎三穗:宋州节度使衡王友谅向皇帝献上了一株有三穗的麦子,象征着丰收和国家的繁荣。
- 帝曰:“丰年为上瑞”:皇帝认为丰收是一个吉利的兆头,这可能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 时全昱子也:这句话说明了衡王友谅与唐同平章事全昱有亲缘关系,全昱的儿子担任了宋州刺史。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还展示了后梁太祖如何应对叛乱并恢复秩序。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治通鉴》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