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逆妇于楚,楚王殷遣永顺节度使存送之。
乙未,蜀主以兼中书令王宗绾为北路行营都制置使,兼中书令王宗播为招讨使,攻秦州;兼中书令王宗瑶为东北面招讨使,同平章事王宗翰为副使,攻凤州。
庚戌,吴以镇海节度使徐温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镇润州,以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为巡属,军国庶务参决如故;留徐知训居广陵秉政。
初,帝为均王,娶河阳节度使张归霸女为妃,即位,欲立为后。后以帝未南郊,固辞。九月,壬午,妃疾甚,册为德妃,是夕,卒。
康王友敬,目重瞳子,自谓当为天子,遂谋作乱。冬,十月,辛亥夜,德妃将出葬,友敬使腹心数人匿于寝殿。帝觉之,跣足逾垣而出,召宿卫兵索殿中,得而手刃之。壬子,捕友敬,诛之。帝由是疏忌宗室,专任赵岩及德妃兄弟汉鼎、汉杰、从兄弟汉伦、汉融,咸居近职,参预谋议,每出兵必使之监护。岩等依势弄权,卖官鬻狱,离间旧将相,敬翔、李振虽为执政,所言多不用。振每称疾不预事,以避赵、张之族,政事日紊,以至于亡。刘鄩遣卒诈降于晋,谋赂膳夫以毒晋王。事泄,晋王杀之,并其党五人。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九 · 后梁纪四
1. 刘岩逆妇于楚,楚王殷遣永顺节度使存送之
- 人物关系:刘岩,即后梁太祖李存勖,为后梁的开国皇帝。楚国,指当时的南楚国,由楚王殷统治。楚国是刘岩所辖的一部分领土。永顺节度使,负责军事及地方政务,具体职位在文中未详细说明,但应为重要地方官。
- 事件概述:楚国国王殷派遣永顺节度使前往楚地,目的是处理与刘岩之间的某种事务或冲突。
- 历史背景:此行为反映了当时中原王朝对于周边地区的统治和控制方式,以及这些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的忠诚或不服从态度。
- 蜀主以兼中书令王宗绾为北路行营都制置使,兼中书令王宗播为招讨使,攻秦州;兼中书令王宗瑶为东北面招讨使,同平章事王宗翰为副使,攻凤州
- 政治布局:蜀主,即孟蜀的君主,任命王宗绾和王宗播为军事将领,表明蜀国对秦州的军事行动。此举旨在加强蜀国在西北地区的势力。
- 地理考量:秦州与凤州均为战略要地,通过军事部署可有效地控制这一区域,增强国防安全。
- 军事策略:王宗绾和王宗播的军事职务说明他们被赋予较大的军事指挥权,这显示了蜀国对此次军事行动的重视程度。
- 吴以镇海节度使徐温为管内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守侍中、齐国公,镇润州,以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为巡属
- 经济重心:两浙,指今天的浙江省及周边地区,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 军事与政治功能:徐温被任命为镇海节度使和两浙都招讨使,意味着他在该地区拥有较高的政治和军事地位。同时他也被赋予“守侍中”和“齐国公”的头衔,显示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及朝廷对他的信任。
- 康王友敬,目重瞳子,自谓当为天子,遂谋作乱
- 个人野心:友敬,即后梁康王朱友贞,有重瞳眼特征,象征着他的不同寻常和可能的统治才能。
- 政治不稳定:他声称将夺取帝位,企图通过政变达到目的,显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混乱。
- 历史影响:此类叛乱行为在历史上被视为重大的政治危机,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冬,十月,辛亥夜,德妃将出葬,友敬使腹心数人匿于寝殿
- 宫廷内部矛盾:德妃即将去世,而友敬企图在葬礼前制造混乱,这是由于他对当前政治格局不满,希望通过破坏葬礼来提升自己的威望。
- 行动计划:友敬安排亲信藏匿于寝殿,意在确保自己在葬礼期间能够掌握实权,进一步加剧了朝政的不稳定因素。
- 捕友敬,诛之。帝由是疏忌宗室,专任赵岩及德妃兄弟汉鼎、汉杰、从兄弟汉伦、汉融,咸居近职,参预谋议
- 权力斗争:友敬的阴谋被揭露并被处死,这一事件使得皇帝更加疏远宗室成员,转而信任赵岩等大臣。
- 赵岩的角色:赵岩因成功平定友敬的叛乱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这表明赵岩在政治斗争中显示出了出色的能力和忠诚。
- 宗室政策调整:皇帝对宗室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宗室成员在朝中的权重,转而依赖其他官员的支持。
- 刘鄩遣卒诈降于晋,谋赂膳夫以毒晋王。事泄,晋王杀之,并其党五人
- 间谍活动:刘鄩派遣间谍向晋王投降,企图通过贿赂膳夫来毒害晋王。这一计划最终被泄露,导致晋国采取了极端措施——杀害刘鄩及其同伙。
- 晋国的应对:晋王的反应迅速且果断,不仅处置了间谍,还杀死了与之勾结的刘鄩的同党。这一行为展示了晋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 外交策略与后果:通过这次事件可以看出晋国在外交策略上的谨慎和对潜在威胁的防范意识。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记录。它不仅仅是对过往事件的简单记载,更是通过对事件背后人物的动机、决策过程以及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复杂面貌和人性的多维度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