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审奏契丹去,复得新州。
戊午,敕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并隶租庸使。
上遣皇弟存渥、皇子继岌迎太后、太妃于晋阳,太妃曰:“陵庙在此,若相与俱行,岁时何人奉祀!”遂留不来。太后至,庚申,上出迎于河阳;辛酉,从太后入洛阳。
二月,己巳朔,上祀南郊,大赦。孔谦欲聚敛以求媚,凡赦文所蠲者,谦复征之。自是每有诏令,人皆不信,百姓愁怨。
郭崇韬初至汴、洛,颇受籓镇馈遗,所亲或谏之,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藉外财!但以伪梁之季,贿赂成风,今河南籓镇,皆梁之旧臣,主上之仇雠也,若拒,其意能无惧乎!吾特为国家藏之私室耳。”及将祀南郊,崇韬首献劳军钱十万缗。先是,宦官劝帝分天下财赋为内外府,州县上供者入外府,充经费,方镇贡献者入内府,充宴游及给赐左右。于是外府常虚竭无馀而内府山积。及有司办郊祀,乏劳军钱,崇韬言于上曰:“臣已倾家所有以所助大礼,愿陛下亦出内府之财以赐有司。”上默然久之,曰:“吾晋阳自有储积,可令租庸辇取以相助。”于是取李崇韬私第金帛数十万以益之,军士皆不满望,始怨恨,有离心矣。
李存审奏告契丹去,复得新州。
李存审(885年—926年),字元规,幽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开国功臣和军事将领。他于公元926年,在晋阳迎接太后和太妃时,向后唐帝上奏了契丹人的离去,重新得到了新州。此举对后唐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为稳定中原局势、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彰显了李存审的忠诚与勇敢。
此次事件的背景在于后唐帝在处理与契丹的关系上面临困境。契丹作为当时的强大势力,时常威胁到后唐边境的安全,迫使后唐帝不得不寻求和解或对抗的方式。然而,由于契丹的强势和频繁的威胁,使得后唐帝感到十分被动。在此背景下,李存审的举动显得尤为关键,他的上奏不仅解决了一时的军事危机,还可能对后唐与契丹之间的长期和平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存审的行为也展示了其个人品质和政治智慧。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显示出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领导力。通过这次行动,李存审不仅赢得了后唐帝的信任与尊重,也为后来他在政坛上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存审的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外部威胁的有效应对,更是对他个人政治生涯的一次重要提升。他的勇敢和智慧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为后唐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