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以军储不充,欲如汴州,谏官上言:“不如节俭以足用,自古无就食天子。今杨氏未灭,不宜示以虚实。”乃止。
辛亥,立皇弟存美为邕王,存霸为永王,存礼为薛王,存渥为申王,存又为睦王,存确为通王,存纪为雅王。
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騬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吕知柔窃听,闻之,由是宦官皆切齿。时成都虽下,而蜀中盗贼群起,布满山林。崇韬恐大军既去,更为后患,命任圜、张筠分道招讨,以是淹留未还。帝遣宦者向延嗣促之,崇韬不出郊迎,及见,礼节又倨,延嗣怒。李从袭谓延嗣曰:“魏王,太子也;主上万福,而郭公专权如是。郭廷诲拥徒出入,日与军中饶将、蜀土豪杰狎饮,指天画地,近闻白其父请表己为蜀帅;又言‘蜀地富饶,大人宜善自为谋。’今诸军将校皆郭氏之党,王寄身于虎狼之口,一委有变,吾属不知委骨何地矣。”因相向垂涕。延嗣归,具以语刘后。后泣诉于帝,请早救继岌之死。前此帝闻蜀人请崇韬为帅,已不平,至是闻延嗣之言,不能无疑。帝阅蜀府库之籍,曰:“人言蜀中珍货无算,何如是之微也?”延嗣曰:“臣闻蜀破,其珍货皆入于崇韬父子,崇韬有金万两,银四十万两,钱百万缗,名马千匹,他物称是,廷诲所取,复在其外;故县官所得不多耳。”帝遂怒形于色。及孟知祥将行,帝语之曰:“闻郭崇韬有异志,卿到,为朕诛之。”知祥曰:“崇韬,国之勋旧,不宜有此。俟臣至蜀察之,苟无他志则遣还。”帝许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中的诗句和译文及其赏析如下:
诗句原文:“帝以军储不充,欲如汴州,谏官上言:“不如节俭以足用,自古无就食天子。今杨氏未灭,不宜示以虚实。”乃止。” 这句话表达了唐庄宗在军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考虑前往汴州(今河南开封)求援的情景。谏官建议采取节俭措施以充实军备,指出自古以来没有天子因为缺乏食物而向别人求助的情况。由于杨氏还未被消灭,不宜向人展示自己的虚弱或实力。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于是皇帝取消了前往汴州的打算。
诗句译文:“皇帝因为军队的储备不足,打算去汴州,但是谏官上书说:‘不如节俭来满足需求,自古以来没有靠吃别人的粮食的君主。现在杨氏还没有被消灭,不应该向他们展示力量的强弱。’皇帝便停止了这个计划。” 这段翻译清晰地传达了唐庄宗因军需匮乏而考虑迁都至汴州的情形,以及谏官提出的建议如何影响了皇帝最终的决定。
诗句注释:“郭崇韬素疾宦官,尝密谓魏王继岌曰:‘大王他日得天下,马亦不可乘,况任宦官!宜尽去之,专用士人。’吕知柔窃听,闻之,由是宦官皆切齿。” 这句话涉及到郭崇韬对宦官的态度,他认为宦官不应参与朝政,甚至提出应该完全清除他们,专用士人。这一观点可能源于郭崇韬对宦官的不满和担忧。
诗句赏析:“辛亥,立皇弟存美为邕王,存霸为永王,存礼薛王,存渥为申王,存又为睦王,存确为通王,存纪为雅王。” 这段话描绘了唐庄宗任命皇弟为亲王的场景,展示了皇帝对家族成员的信任和重视。通过这些皇子的封号,可以窥见唐朝皇室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权力分布。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中的诗句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背景和政治斗争,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性格和事件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些诗句及其翻译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