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继岌将发成都,令任圜权知留事,以俟孟知祥。诸军部署已定,是日,马彦珪至,以皇后教示继岌,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且主上无敕,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可乎?”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万一崇韬闻之,中涂为变,益不可救矣。”相与巧陈利害,继岌不得已从之。甲子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方升阶,继岌从者李环挝碎其首,并杀其子廷诲、廷信。外人犹未之知。都统推官饶阳李崧谓继岌曰:“今行军三千里外,初无敕旨,擅杀大将,大王奈何行此危事!独不能忍之至洛阳邪?”继岌曰:“公言是也,悔之无及。”崧乃召书吏数人,登楼去梯,矫为敕书,用蜡印宣之,军中粗定。崇韬左右皆窜匿,独掌书记滏阳张厉诣魏王府恸哭久之。继岌命任圜代崇韬总军政。魏王通谒李廷安献蜀乐工二百馀人,有严旭者,王衍用为蓬州刺史,帝问曰:“汝何以得刺史?”对曰:“以歌。”帝使歌而善之,许复故任。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读:
- 魏王继岌将发成都:描述了后唐庄宗李嗣源准备出发前往成都的场景。
- 令任圜权知留事:指派任圜暂时负责留守事务,等待孟知祥的到来。
- 诸军部署已定:说明各支军队的部署已经确定,为出征做好了准备。
- 马彦珪至:表示马彦珪抵达成都。
- 以皇后教示继岌:孟知祥用皇后的命令指示李继岌。
- 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李继岌担心大军即将出发而对方没有挑衅,因此认为这样做不妥。
- 公辈勿复言:其他人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 且主上无敕:暗示皇帝没有下诏,只是听从皇后的指示。
- 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指只有皇后的命令才导致了招讨使的被杀。
- 可乎?”:这样的行动可行吗?
- 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李从袭等人哭泣着说已经有了这样的先例。
- 万一崇韬闻之,中涂为变,益不可救矣“:如果朱崇涣听说此事,可能会在途中发生变故,情况更加难以控制。
- 相与巧陈利害:互相讨论利弊得失。
- 继岌不得已从之:最终李继岌不得不听从这些建议。
- 甲子旦:第二天,即甲子日。
- 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李从袭按照李继岌的命令召见朱崇涣商议军事。
- 登楼避之:朱崇涣登上高楼躲避。
- 崇韬方升阶:朱崇涣刚一迈步走上台阶。
- 继岌从者李环挝碎其首:李环攻击并打死了朱崇涣。
- 并杀其子廷诲、廷信:同时杀死了朱崇涣的儿子朱廷诲和朱廷信。
- 外人犹未之知:外人还不知道这件事。
- 都统推官饶阳李崧谓继岌曰”今行军三千里外,初无敕旨,擅杀大将,大王奈何行此危事“:都统推官饶阳人李崧对李继岌说:“你现在行军距离三千里之外,没有皇帝的诏书,擅自杀害大将,你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危险的事情!”
- 独不能忍之至洛阳邪“:只能忍住不向洛阳去吗?
- 继岌曰”公言是也,悔之无及矣“:李继岌表示赞同李崧的话,但已经来不及了。
- 崧乃召书吏数人,登楼去梯,矫为敕书,用蜡印宣之,军中粗定“:李崧召集几名书吏,登上楼去梯子,伪造了一道命令,并用蜡印发布出去,使军中逐渐安定下来。
- 崇韬左右皆窜匿,独掌书记滏阳张厉诣魏王府恸哭久之“:朱崇涣的左右亲信都躲藏起来,只有掌书记滏阳的张厉来到魏王府痛哭很久。
- 继岌命任圜代崇韬总军政:李继岌命令任圜代替朱崇涣管理军务。
- 魏王通谒李廷安献蜀乐工二百馀人:后唐庄宗李继岌向李廷玉赠送蜀地乐工二百余名,其中有严旭,李延寿曾任命严旭为蓬州刺史,帝询问严旭:“你为什么会当到蓬州刺史?”严旭回答说:“因为会唱歌。”帝让严旭唱歌,并且赞赏他,恢复了他的职位。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关于战争决策和政治危机的事件来反映后唐庄宗李继岌的艰难处境和决策过程。诗中涉及的关键人物包括李继岌、孟知祥、李从袭、朱崇涣等,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宫廷内的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