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契丹舍利荝剌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契丹屡遣使请之。上谋于群臣,德钧等皆曰:“契丹所以数年不犯边,数求和者,以此辈在南故也,纵之则边患复生。”上以问冀州刺史杨檀,对曰:“荝剌,契丹之骁将,曏助王都谋危社稷,幸而擒之,陛下免其死,为赐已多。契丹失之如丧手足。彼在朝廷数年,知中国虚实,若得归,为患必深,彼才出塞,则南向发矢矣,恐悔之无及。”上乃止。檀,沙陀人也。
上欲授李赞华以河南籓镇,群臣皆以为不可,上曰:“吾与其父约为昆弟,故赞华归我。吾老矣,后世继体之君,虽欲招之,其可致乎!”夏,四月,癸亥,以赞华为义成节度使,为选朝士为僚属辅之。赞华但优游自奉,不豫政事;上嘉之,虽时有不法亦不问,以庄宗后宫夏氏妻之。赞华好饮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婢仆小过,或抉目,或刀刲火灼;夏氏不忍其残,奏离婚为尼。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

· 后唐纪六

初,契丹舍利荝剌与惕隐皆为赵德钧所擒,契丹屡遣使请之。上谋于群臣,德钧等皆曰:“契丹所以数年不犯边,数求和者,以此辈在南故也,纵之则边患复生。”上以问冀州刺史杨檀,对曰:“荝剌,契丹之骁将,曏助王都谋危社稷,幸而擒之,陛下免其死,为赐已多。契丹失之如丧手足。彼在朝廷数年,知中国虚实,若得归,为患必深,彼才出塞,则南向发矢矣,恐悔之无及。”上乃止。檀,沙陀人也。

上欲授李赞华以河南籓镇,群臣皆以为不可,上曰:“吾与其父约为昆弟,故赞华归我。吾老矣,后世继体之君,虽欲招之,其可致乎!”夏,四月,癸亥,以赞华为义成节度使,为选朝士为僚属辅之。赞华但优游自奉,不豫政事;上嘉之,虽时有不法亦不问,以庄宗后宫夏氏妻之。赞华好饮人血,姬妾多刺臂以吮之;婢仆小过,或抉目,或刀刲火灼;夏氏不忍其残,奏离婚为尼。

译文:
在《资治通鉴》中,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庚寅,公元九三零年),契丹的两位将领舍利荝剌和惕隐被赵德钧俘虏后,契丹多次派使者请求归还。明宗皇帝询问群臣对策,赵德钧等人都认为:契丹之所以几年不侵犯边境,屡次要求和议,是因为这些人还在南方的缘故。如果放他们回去,边境的祸患又会重新出现。明宗于是向冀州刺史杨檀询问,杨檀回答说:“荝剌是契丹的勇将,过去曾帮助王都策划危害国家的事情,幸亏被擒获,陛下免除了他们的死罪,赏赐已经很丰厚了。契丹失去这两位将领就像失去了手足一样。他们在朝廷待了几年,了解中国的虚实,如果让他们回去,必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一旦他们将军队开到边疆之外,就会从南方向他们射箭,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明宗于是停止了这个计划。杨檀是沙陀族人。

皇帝想要把李赞华授予河南藩镇的职位,但大臣们都认为不行,明宗皇帝说:“我和他父亲结为兄弟,所以我让李赞华归附于我。我现在年纪大了,将来的继位皇帝即使想招揽他,能够做到吗?”夏季,四月,癸亥日,任命李赞华为义成节度使,为他挑选朝中的大臣作为僚属辅佐他。李赞华只是悠闲地自奉,不参与政事:明宗皇帝很赞赏他,虽然有时他违法也不追究,用庄宗后宫夏氏作他的妻子。李赞华喜欢喝别人身上的血液,他的姬妾们常常用针刺自己的手臂来吸血;婢仆稍有过失,就割开眼睛或者用刀割肉火烧;夏氏不忍心看他这么残暴,就向明宗皇帝请求离婚并出家为尼。

赏析:
这段历史描述了一个复杂的政治决策过程,涉及到忠诚、背叛、权力斗争以及个人情感。明宗皇帝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感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明宗皇帝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决断力,最终做出了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尽管这可能会对他的个人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