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秋、冬旱,民多流亡,同、华、蒲、绛尤甚。
汉主命判六军秦王弘度募宿卫兵千人,皆市井无赖子弟,弘度昵之。同平章事杨洞潜谏曰:“秦王,国之冢嫡,宜亲端士。使之治军已过矣,况昵群小乎!”汉主曰:“小儿教以戎事,过烦公忧。”终不戒弘度。洞潜出,见卫士掠商人金帛,商人不敢诉,汉曰:“政乱如此,安用宰相!”因谢病归第;久之,不召,遂卒。
潞王下清泰二年(乙未,公元九三五年)
春,正月,丙申朔,闽大赦。改元永和。
二月,丙寅朔,蜀大赦。
甲戌,以枢密使、天雄节度使兼侍中范延光为宣武节度使兼中书令。
丁丑,夏州节度使李彝超上言疾病,以兄行军司马彝殷权知军州事;彝超寻卒。
戊寅,蜀主尊母李氏为皇太后。太后,太原人,本庄宗后宫也,以赐蜀高祖。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九 · 后唐纪八

译文:是年秋、冬旱,民多流亡,同、华、蒲、绛尤甚。

注释:这里的“同”指太原,华州,蒲州,绛州,均位于唐朝的境内,其中“尤甚”表示灾情尤其严重。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同一时期出现的连续自然灾害,导致人民大量流离失所,突显了当时社会动荡和自然环境对民生的巨大影响。

译文:汉主命判六军秦王弘度募宿卫兵千人,皆市井无赖子弟,弘度昵之。

注释:这里“弘度”指秦王王重荣(即秦王),而“宿卫兵千人”则指的是在皇宫中担任警卫任务的士兵,他们通常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士兵。“无赖子弟”指的是那些品行不端的人,而“昵之”则表明王重荣对这些人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或信任。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试图通过招募一些非正规士兵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同时也暗示了这些新兵可能素质不高。这种描述体现了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揭示了统治者对于维持国家安全和稳定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和方法。

译文:同平章事杨洞潜谏曰:“秦王,国之冢嫡,宜亲端士。使之治军已过矣,况昵群小乎!”汉主曰:“小儿教以戎事,过烦公忧。”终不戒弘度。

注释:同平章事是唐朝的官职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杨洞潜”是当时的一位官员,“杨洞潜谏曰”表明他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秦王,国之冢嫡”意味着秦王是国家的核心人物;“宜亲端士”则是指应该亲近有道德品质的人才;“使之治军已过矣,况昵群小乎”表达了他认为秦王已经过于依赖一些不可靠的人;“汉主”指当时的皇帝;“小儿教以戎事,过烦公忧”则是说皇帝过于关心年轻的将领,这让他感到不安。

赏析:这句话展现了一个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以及不同意见之间的冲突。它揭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皇帝如何应对臣子的建议。同时,它也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皇帝可能会因为过度关心某些将领而忽略了更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译文:汉主曰:“小儿教以戎事,过烦公忧。”终不戒弘度。

注释:这句话反映了皇帝对于臣子建议的不满和决断。“小儿教以戎事”指的是年轻将领被教导去处理军事事务;“过烦公忧”则意味着这让他感到非常担忧和烦恼。“终不戒弘度”表明皇帝最终没有采纳杨洞潜的意见,也没有对秦王采取进一步的监督措施。

赏析:这句话展示了皇帝对于下属的不信任和决断,以及他在面对臣子建议时的固执态度。它反映了当时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动态,以及对权威的尊重和个人意愿的坚持。同时,这也揭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存在的权力斗争和决策困境。

译文:潞王下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

注释:这里的“清泰二年”指的是后唐时期的某个年份,但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背景来确定。“乙未”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用于标识这一年。“公元935年”则是根据中国传统的纪年法给出的年份。

赏析:这句话提供了历史的精确时间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参考框架。它有助于理解文本中所发生事件的时序背景及其与其他历史事件的关联。

译文:春,正月,丙申朔,闽大赦。改元永和。

注释:这里的“闽”可能是指福建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的政权或朝代。“大赦”指的是大规模的赦免罪犯的行为;“改元永和”则表示这个政权或朝代更换了一个新的年号,并开始使用“永和”作为新的年号。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某个时期内的政治事件,包括对罪犯的赦免和政权的更替。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理理念和政治变革的背景。

译文:二月,丙寅朔,蜀大赦。

注释:这句话与前面的信息相呼应,提到了另一个地方(可能是其他地区)的大赦政策。“丙寅”是农历的一个日期,通常用于标记农历月份的开始。

赏析:这句话补充了前文提到的两个地区的大赦政策,增加了信息的丰富性。它强调了在不同地域之间可能存在的政策差异和治理方式。

译文:丁丑晦,蜀主尊母李氏为皇太后。太后,太原人,本庄宗后宫也,以赐蜀高祖。

注释:这里的“李氏”是蜀国的皇太后;“太后”是对女性皇帝的尊称。“太原人”指的是她的出身地;“本庄宗后宫也”表明她曾经是唐庄宗(即唐明宗)的后宫嫔妃;“以赐蜀高祖”说明她是被赐予蜀国的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国君主王建)。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蜀国宫廷中的权力变动和家族传承。它揭示了李氏皇太后是如何成为蜀国皇帝的母亲,并进一步解释了她与唐庄宗的关系和地位。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中的家族纽带和血统继承问题。

译文:太后,太原人,本庄宗后宫也,以赐蜀高祖。

注释:这句话继续描述了李氏皇太后的身份背景和她与唐庄宗之间的关系。“太原人”指出了她的出生地;“本庄宗后宫也”表明她是唐庄宗后宫中的一员;“以赐蜀高祖”说明她是被赐予蜀国的高祖王建的母亲。这一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李氏皇太后的更多背景信息,帮助理解她在历史上的位置和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