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主谓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敬瑭辞让数四,将吏复劝进,乃许之。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己亥,制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大赦;敕命法制,皆遵明宗之旧。以节度判官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知河东军府事,掌书记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权知枢密使事,观察判官薛融为侍御史知杂事,节度推官白水窦贞固为翰林学士,军城都巡检使刘知远为侍卫军都指挥使,客将景延广为步军都指挥使。延广,陕州人也。立晋国长公主为皇后。契丹主虽军柳林,其辎重老弱皆在虎北口,每日暝辄结束,以备仓猝遁逃,而赵德钧欲倚契丹取中国,至团柏逾月,按兵不战,去晋安才百里,声问不能相通。德钧累表为延寿求成德节度使,曰:“臣今远征,幽州势孤,欲使延寿在镇州,左右便于应接。”唐主曰:“延寿方击贼,何暇往镇州!俟贼平,当如所请。”德钧求之不已,唐主怒曰:“赵氏父子坚欲得镇州,何意也?苟能却胡寇,虽欲代吾位,吾亦甘心,若玩寇邀君,但恐犬兔俱毙耳。”德钧闻之,不悦。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后晋纪一
契丹主谓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难,必有成功。观汝气貌识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为天子。”敬瑭辞让数四,将吏复劝进,乃许之。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己亥,制改长兴七年为天福元年,大赦;敕命法制,皆遵明宗之旧。以节度判官赵莹为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知河东军府事,掌书记桑维翰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权知枢密使事,观察判官薛融为侍御史知杂事,节度推官白水窦贞固为翰林学士,军城都巡检使刘知远为侍卫军都指挥使,客将景延广为步军都指挥使。延广,陕州人也。立晋国长公主为皇后。契丹主虽军柳林,其辎重老弱皆在虎北口,每日暝辄结束,以备仓猝遁逃,而赵德钧欲倚契丹取中国,至团柏逾月,按兵不战,去晋安才百里,声问不能相通。德钧累表为延寿求成德节度使,曰:“臣今远征,幽州势孤,欲使延寿在镇州,左右便于应接。”唐主曰:“延寿方击贼,何暇往镇州!俟贼平,当如所请。”德钧求之不已,唐主怒曰:“赵氏父子坚欲得镇州,何意也?苟能却胡寇,虽欲代吾位,吾亦甘心,若玩寇邀君,但恐犬兔俱毙耳。”德钧闻之,不悦。
赏析
1. 背景与决策过程
- 事件背景:石敬瑭在契丹的请求下,决定接受并建立契丹作为自己的外族援助者来对抗国内的唐政权。这一决策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下作出的,体现了石敬瑭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
- 决策过程:从契丹主的提议到赵德钧的反复请求,再到唐主的最终决定,每一步都充满了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的考量。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展示了各利益方的心理动态。
2. 契丹与唐的关系变化
- 契丹的支持:契丹的参与不仅提供了军事援助,还可能影响了双方的政治格局。契丹作为外部势力介入中原事务,增加了国内政治的复杂性。
- 唐的内部反应:唐主虽然对外求助,但内心对于失去领土和控制权感到不安。这种矛盾的态度反映了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心理。
3. 战略意义与长远影响
- 战略调整:这一决策改变了中原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平衡,为后续的战事发展埋下伏笔。
- 长期影响:此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的国与国关系,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埋下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资治通鉴》记录的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当前国际关系和内部政治的深刻反思。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兴衰成败,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