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正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帝至河阳,心惮北行,召宰相、枢密使议进取方略,卢文纪希帝旨,言“国家根本、太半在河南。胡兵倏来忽往,不能久留;晋安大寨甚固,况已发三道兵救之。河阳天下津要,车驾宜留此镇抚南北,且遣近臣往督战,苟不能解围,进亦未晚。”张延朗欲因事令赵延寿得解枢务,因曰:“文纪言是也。”帝访于馀人,无敢异言者。泽州刺史刘遂凝,鄩之子也,潜自通于石敬瑭,表称车驾不可逾太行。帝议近臣可使北行者,张延朗与翰林学士须昌和凝等诣曰:“赵延寿父德钧以卢龙兵来赴难,宜遣延寿会之。”庚戌,遣枢密使、忠武节度使、随驾诸军都部署、兼侍中赵延寿将兵二万如潞州。辛亥,帝如怀州。以右神武统军康思立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帅扈从骑兵赴团柏谷。思立,晋阳胡人也。帝以晋安为忧,问策于群臣,吏部侍郎永清龙敏请立李赞华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檄言之,契丹主必有内顾之忧,然后选募军中精锐以击之,此亦解围之一策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帝忧沮形于神色,但日夕酣饮悲歌。群臣或劝其北行,则曰:“卿勿言,石郎使我心胆堕地!”

翻译: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正重美说:“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己酉,遣刘延朗监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符彦饶军赴潞州,为大军后援。诸军自凤翔推戴以来,骄悍不为用,彦饶恐其为乱,不敢束之以法。

赏析:这首诗记录了后晋时期的历史事件,描述了唐主决定亲自出征,以及大臣们对此的不同意见和态度。诗中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1. 诗的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丁未,唐主下诏亲征。雍正重美曰:“陛下目疾未平,未可远涉风沙;臣虽童稚,愿代陛下北行。”帝意本不欲行,闻之颇悦。张延朗、刘延皓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皆劝帝行,帝不得已,戊申,发洛阳,谓卢文纪曰:“朕雅闻卿有相业,故排众议首用卿,今祸难如此,卿嘉谋皆安在乎?”文纪但拜谢,不能对。
  • 译文:丁未,唐主下令亲自出征。雍正重美说:“陛下目疾未愈,不宜远涉风沙;即使我是孩童,也愿意代替陛下前往北方。”皇帝原本不愿意出行,听到这话后颇为喜悦。张延朗、刘延皓以及宣徽南院使刘延朗都劝皇帝出行,皇帝不得不同意,戊申日,从洛阳出发,对卢文纪说:“我听说你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成就,所以不顾众人反对,任命你为宰相。现在灾难如此之大,你的良策都在哪里呢?”卢文纪只是拜谢,无法回应。
  1. 人物关系及其作用
  • 张延朗和刘延皓都是唐主的重要大臣,他们的建议直接关系到唐主是否出行的决定。同时,这些大臣的态度和行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和权力动态。
  • 张延朗和刘延皓的建议虽然得到了唐主的同意,但由于皇帝的坚持而未能立即执行。这表明在决策过程中存在分歧和妥协,需要权衡各方的利益和需求。
  • 卢文纪作为宰相,他在这场争论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不仅代表了皇帝的意见,还承担了向其他大臣传达信息的任务。他的表态反映了朝廷内部对于出兵与否的不同看法和立场。
  1. 文化背景与历史意义
  • 这首诗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各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而不断发生冲突。唐朝在这样的背景下决定亲征,显示了其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和勇气。
  • 诗中的人物对话和行为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关系的反映。它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方法。

这首诗通过描述唐主决定亲自出征的事件及其引发的讨论,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诗中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