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之子右卫上将军重殷、皇城副使重裔闻敬瑭举兵,匿于民间井中。弟沂州都指挥使敬德杀其妻女而逃,寻捕得,死狱中,从弟彰圣都指挥使敬威自杀。秋,七月,戊子,获重殷、重裔,诛之,并族所匿之家。
庚寅,楚王希范自桂州北还。
云州步军指挥使桑迁奏应州节度使尹晖逐云州节度使沙彦旬,收其兵应河东。丁酉,彦旬表迁谋叛应河东,引兵围子城。彦昫犯围走出西山,据雷公口,明日,收兵入城击乱兵,迁败走,军城复安。是日,尹晖执迁送洛阳,斩之。
丁未,范延光拔魏州,斩张令昭。诏悉诛其党七指挥。
张敬达发怀州彰圣军戍虎北口,其指挥使张万迪将五百骑奔河东,丙辰,诏尽诛其家。
石敬瑭遣间使求救于契丹,令桑维翰草表称臣于契丹主,且请以父礼事之,约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敬瑭不从。表至契丹,契丹主大喜,白其母曰:“儿比梦石郎遣使来,今果然,此天意也。”乃为复书,许俟仲秋倾国赴援。
石敬瑭之子重殷与重裔的悲剧:隐藏于民家的井中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瞬间,它们如同一颗颗流星划过天空,虽短暂却耀眼。石敬瑭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家族成员,尤其是他的儿子们的命运,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今天,我要讲述的是石敬瑭的两个儿子——右卫上将军石重殷和皇城副使石重裔,他们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而命运多舛。
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五代十国这个动荡的时代,石敬瑭和他的儿子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漩涡之中。石敬瑭起兵反抗后晋的暴政,意图夺回失去的土地和权力。他的野心昭然若揭,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后果。
石重殷和石重裔作为石敬瑭的左右手,见证了父亲的崛起,也未能幸免于这场政治风暴。他们的选择是隐匿起来,以免成为敌人的目标。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与人开玩笑,他们的决定虽然暂时保全了性命,却也预示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当石敬瑭起兵的消息传到民间时,重殷和重裔选择了最保守的方式——藏匿在一家普通的民家井中。这个决定虽然暂时让他们躲过了一劫,但也让两个年轻生命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和不确定之中。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仅要面对饥饿和寒冷,还要忍受外界的恐惧和猜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重殷和石重裔的处境愈发艰难。尽管藏匿期间他们并未直接参与任何军事行动,但他们的存在无疑成为了敌人眼中的软肋。终于,在清泰三年(936年)七月初三,这两位年轻的将军被唐末帝李从珂捉拿并处决。他们的死,不仅是对石敬瑭集团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对那些试图通过暗杀手段解决问题者的一个警示。
石重殷和石重裔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反思历史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权力的游戏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关乎生死,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全局。因此,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身处何种地位,都应该审慎行事,深思熟虑其后果。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与坚强,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与无情。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即使在绝境之中,依然有人愿意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奋斗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