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遣使持书遗契丹,契丹已屯鄴都,不得通而返。壬午,以侍卫马步都指挥使景延广为御营使,前靖难节度使李周为东京留守。是日,高行周以前军先发。时用兵方略号令皆出延广,宰相以下皆无所预;延广乘势使气,陵侮诸将,虽天子亦不能制。乙酉,帝发东京。丁亥,滑州奏契丹至黎阳。戊子,帝至澶州。契丹主屯元城,赵延寿屯南乐;以延寿为魏博节度使,封魏王。契丹寇太原,刘知远与白承福合兵二万击之。甲午,以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杜威为副使,马全节为都虞候。丙申,遣右武卫上将军张彦泽等将兵拒契丹于黎阳。
戊戌,蜀主复以将相遥领节度使。
帝复遣译者孟守忠致书于契丹,求修旧好。契丹主复书曰:“已成之势,不可改也。”辛丑,太原奏破契丹伟王于秀容,斩首三千级。契丹自鸦鸣谷遁去。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 后晋纪四
天福七年(壬寅,公元942年)春,正月,丁巳,镇州牙将自西郭水碾门引导官军进入城中,击杀守卫城墙的百姓二万人,逮捕了安重荣。
后晋出帝再次派遣翻译孟守忠给契丹写信,请求与他们修复旧好。契丹主回复道:“已经形成的局面,不能改变。”
[⑧^] 后晋高祖派遣使者携带书信赠送给契丹,但契丹已驻扎在邺都,无法与后晋通信而返回。
《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分为294卷,历时19年完成。该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记载,一直延续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去世。
[6^]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的历史事件。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史学态度,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后晋出帝再次派遣翻译孟守忠给契丹送去书信,要求恢复友好关系。
[8^] 在后晋与契丹之间,双方的关系经历了多次紧张和谈判。这些外交尝试不仅反映了两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也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9^] 在这次外交尝试中,后晋的皇帝和使者展现了他们的诚意和决心,希望与契丹建立和平共存的关系。尽管结果并不完全符合他们的意愿,但这些努力仍然表明了两国之间潜在的合作可能性。
[5^] 《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他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通过作者的分析和评价,展示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历史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历史理解。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智慧。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本集历史、文学和哲学于一体的巨著,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通过对《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后晋纪四》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后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