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李崧、和凝自镇州还。己卯,以崧为太子太傅,凝为太子太保。
庚辰,帝发大梁。
晋昌节度使赵匡赞恐终不为朝廷所容,冬,十月,遣使降蜀,请自终南山路出兵应援。
戊戌,帝至鄴都城下,舍于高行周营。行周言于帝曰:“城中食未尽,急攻,徒杀士卒,未易克也。不若缓之,彼食尽自溃。”帝然之。慕容彦超数因事陵轹行周,行周泣诉于执政,掏粪壤实其口,苏逢吉、杨邠密以白帝。帝深知彦超之曲,犹命二臣和解之。又召彦超于帐中责之,且使诣行周谢。
杜重威声言车驾至即降,帝遣给事中陈观往谕指,重威复闭门拒之。城中食浸竭,将士多出降者。慕容彦超固请攻城,帝从之。丙午,亲督诸将攻城,自寅至辰,士卒伤者万馀人,死者千馀人,不克而止。彦超乃不敢复言。
资治通鉴 · 卷第二百八十七 · 后汉纪二
一、冯道 李崧 和凝自镇州还
- 背景:在后汉高祖刘知远统治时期,冯道、李崧和和凝从镇州返回京城大梁。
- 任命与待遇:高祖任命李崧为太子太傅,和凝为太子太保,而冯道未被提及具体的官职或待遇。
- 政治动态:此行为可能是为了稳定朝廷内部的政治局势,增强朝中老臣的忠诚感。
二、晋昌节度使赵匡赞恐终不为朝廷所容
- 赵匡赞的背景及动机:赵匡赞是五代至北宋初年将领,赵德钧之孙,辽朝大丞相赵延寿之子。他因家族与辽朝的关联,以及个人的才能和野心,感到自身难以在中原地区完全站稳脚跟。
- 恐惧与行动:赵匡赞担心终不被朝廷所容,因此选择派遣使者向蜀国投降,请求自终南山路出兵应援。这表明赵匡赞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权力的渴望。
三、帝发大梁
- 帝指与决策:后汉高祖决定亲自带领大军出发,表明其决心和权威。此举也反映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严峻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四、帝至鄴都城下
- 战略选择与决策:当帝军抵达邺都城下时,帝舍于高行周营,显示了帝军在策略上的灵活性和谨慎。高行周的建议让帝意识到直接攻击可能过于冒险,从而转向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
- 慕容彦超的行为与反应:慕容彦超多次因公事件陵轹行周,但行周能通过哭泣来寻求支持并得到宰相的响应。这反映出当时宫廷内部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之间的支持或制衡。
五、帝深知彦超之曲
- 帝的洞察:尽管慕容彦超屡次挑衅,帝依然能够识破他的真面目,并最终让他停止这种行为。这展示了帝的高度智慧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六、帝召彦超于帐中责之
- 处罚与警示:面对慕容彦超的不端行为,帝不仅进行了直接的责罚,还要求其到帐中向行周道歉。这一举动不仅惩罚了他,同时也起到了警示其他官员的作用。
七、杜重威声言车驾即降
- 杜重威的叛变:杜重威在得知帝将到的消息后,声称要投降,但随后又闭门拒之,显示出他的反复无常。这反映出他在关键时刻缺乏忠诚和稳定性,给后汉政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八、帝从之
- 决策与后果:尽管杜重威的投降言论一度使帝军陷入困境,但最终帝听从建议,亲督诸将攻城,虽然未能成功,但展现了帝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后汉高祖时期的一些关键人物和事件,包括他们的政治策略、个人行为、决策过程以及对帝国的影响。这不仅揭示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反映了领导者的智慧和决断力。